7月12日,來自龍港的學子黃博圣在浙江師范大學的相關小程序查詢到了自己的名字,終于確定被浙江師范大學定向師范生志愿[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科學(復合思想政治教育,師范)]錄取。很多人好奇,高考成績670分的他,為何最終選擇了浙江師范大學,這還得從半個月前的一場“凌晨會議”講起。
6月27日1:15的龍港,這位以670分位列浙江省3697位次的學子,正和父母逐字分析三份不同的志愿清單。彼時,距離定向志愿填報截止僅剩幾天,這個選擇意味著特殊的“鎖定機制”——一旦填報且錄取,其他志愿將自動失效;若未錄取,則按平行志愿從高到低排序投檔。“經過反復的討論和斟酌,我最終找到了符合內心的選擇。”黃博圣回憶道。
最終,在志愿確認欄里,他堅定地填下了浙江師范大學定向師范生志愿。“教師這個職業,是刻在我心里的熱愛。”黃博圣說。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的12年時光里,老師批改作業時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課堂上學生專注的眼神,都讓他對講臺產生了難以割舍的向往。
這場持續到凌晨的家庭討論,把三種選擇的利弊攤開在桌面上:北師大、華師大等985院校能提供更耀眼的名校光環和更多元的選擇;公費師范生能鎖定優質師資和穩定工作;而浙師大定向師范生的優勢,是能讓他直接扎根家鄉任教,省去激烈的就業競爭。“在龍港教書,我能立刻開始熱愛的事業,不用把時間浪費在‘卷’就業上。” 黃博圣說,他更看重的是定向培養帶來的“無升學壓力自由”——可以在大學自由選課提升綜合能力,假期參與教學實習,“分數高不代表能力強,高考只是人生的開始,在大學中不斷豐富自己,走上講臺后的持續努力才更重要。”他說,當老師可以和來自各行各業家庭的孩子接觸,閱讀到不同的人生。
父母的全力支持和學校的理解尊重,讓這份選擇更有底氣。“他們沒說‘分數這么高該去更好的學校’,而是問我‘你真的喜歡嗎’?”如今,這個即將走進浙師大的少年,暑假里已當起家教提前體驗教學,“這不算正式實習,但能提前感受和學生交流的快樂。”他期待著早日站上家鄉的講臺,讓更多人知道“定向師范生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是奔向熱愛的捷徑”。
來源:溫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