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場獨屬“中國白”的瓷藝華章在中華藝術宮開啟。作為第36屆上海旅游節的重要文博藝術項目之一,“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帶來逾200件白瓷精品,是上海近年文脈最深厚、規模最宏大的德化瓷大展。
展覽現場
作品《紙》
自誕生之日起,德化白瓷即以胎骨如雪、釉面生光的物理質感與巧奪天工的瓷雕技藝,開創出“素以為絢”的美學形態。“萬象本色”通過清晰的學術梳理,構建“盛世鼎新·歷史鉤沉·未來可器”三大板塊敘事空間,系統呈現德化瓷的歷史底蘊與當代創新。
展覽現場
《玉玲瓏梅瓶》
“盛世鼎新”以德化白瓷的守正創新為敘事主題,集中展示當代大師的經典力作,并置展出不同大師的同類型作品,觀眾可于匠心對話中窺見德化瓷的傳承與變革。該板塊作品主要分器物和人物兩大類,如曾入選金磚國禮的《玉玲瓏梅瓶》、特設滴水聲效的《滴水觀音》等。
德化瓷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歷史鉤沉”部分以泰興號沉船裝置為核心,緊扣時間線索展示泉州博物館歷代德化陶瓷珍品,更有夏商時期原始青瓷窯址出土的隹鳥,以及各類歷史文獻和影像記錄,全方位呈現德化瓷深厚的歷史積淀。
“未來可器”聚焦當代性、觀念性、實驗性的探索,展品或突破傳統題材,或解構固有形象框架,展示德化瓷的無限可能。
比如,當創作者蘇獻忠把白瓷堅硬的屬性賦予在柔軟又輕薄的“紙”上,這種感官的反差不僅是藝術家高超技藝的集中體現,更是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映射——堅硬里帶著柔軟,柔軟就是堅硬,柔軟和堅硬,融合而真實。一張張潔白無瑕的紙一層又一層疊壓在一起,紙似乎是無限的,同時又是井然有序的。這種有序和無窮的排布,是對累計疊加的歲月的隱喻——晝夜周而復始。每一張紙都是空白,保持著等待書寫的狀態。
《月球甜筒系列》
微博熱搜的爆款《月球甜筒系列》曾經得到許多明星購買展示。創作者張嘿瑞談到設計理念時介紹,大家中秋一般都會和家人聚在一起吃吃月餅,看看月亮,“我想融入當下年輕人喜歡的風格,就想到了冰淇淋球,把冰淇淋球做成月球,再加上玉兔,直接就變成了一件節日禮物,新穎且富有意義”。
創作者連德理自主研發了“高韌薄胎瓷衣技藝”,創作出瓷衣厚度僅0.2毫米的匠心精品《神話》。連德理深情地介紹:“這件迄今最薄的德化白瓷作品,從制胎到燒成花了六七年,歷經上百次失敗。創作時得不斷調整瓷土配比、控制窯溫,既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藝,有時也帶點一些‘運氣’。《神話》在燈光下白中透紅,透著獨特的溫度,希望上海的朋友能感受到這份靈動。”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展覽策展人張曉凌表示,“萬象本色”大展深度呈現德化瓷“凝天地素色,鑄中華美魂”的精神內核;立足“海上絲綢之路”史實,探討德化瓷的跨文化價值與世界意義;深研文創產業背景下德化瓷市場定位與發展前景。
中華藝術宮策展人項苙蘋介紹,展覽旨在以德化瓷為媒介,呈現中國傳統“文質兼備”精神的當代演繹,既溯源歷史根基,亦探索未來走向。通過文與質、素與絢、工與藝、人物與器物、寫實與抽象、物質性與精神性等多重維度,呈現德化瓷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活潑潑的生命力。“陶瓷的誕生歷經水的塑形、金的雕琢、木與火的淬煉,終令樸拙陶土涅槃為藝術品。因此,在視覺傳達和展陳設計中,我們融入了象征德化瓷制作過程的‘五行’之色。”她說。
據介紹,中華藝術宮在整個展覽期間將推出一系列美育體驗,帶來“瓷上丹青”工坊、德化瓷系列講座、專家導賞等形式豐富的活動。此次還圍繞展覽特別推出了一系列兼具藝術性、實用性與文化內涵的展覽文創品,既彰顯德化瓷“白如凝脂、溫潤如玉”的傳統特質,又巧妙融入中華藝術宮場館特色和上海城市元素,以創新設計詮釋中式美學的當代演繹,讓傳統白瓷煥發當代生命力。
原標題:《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如今融入年輕人生活》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徐翌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