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家孩子晨晨特別熱衷于糖果類,每次去超市到了糖果專區,晨晨面對五顏六色的糖,就挪不動步了。
張雯說孩子那種喜歡,好像小貓見了魚,聞到腥味兒就立刻要撲上去,攔也攔不住。
張雯牙齒不好,年紀輕輕就補了好幾次牙了。她說,跟從小吃糖隨便吃糖,有很大關系。張雯嚴格要求孩子不許吃糖,但晨晨趁著她不注意,經常偷偷吃。
我們都知道如果吃太多的糖,會對孩子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很多家長都會和張雯一樣禁止孩子吃糖,但一塊糖都不讓孩子吃,會給他們帶來傷害。
從小被禁止吃糖的孩子,長大后怎么樣了?
鄰居家的冬冬,從小就被父母嚴厲告訴不能吃糖。因為對牙不好,還會影響到身體發育等。但冬冬看到別人吃糖,眼里滿是向往的表情。
周末去奶奶家,他會趁著父母不注意,讓奶奶給自己買糖吃。媽媽發現這件事情后,不允許冬冬獨自去奶奶家了。
小的時候,冬冬還可以聽父母的安排,隨著年齡增長,他變得越來越叛逆。等到上大學離開父母后,幾乎每天都買糖。
因為買得多,吃不完,有的都過期了,化了。冬冬就會把糖紙保存下來,小時候別人都搜集糖紙,只有冬冬沒有。
大學剛一個學期過去,冬冬已經胖了20來斤,回到家爸媽都有些不認識他了。其實,就是因為冬冬一直吃糖,甚至把買飯的錢,都拿來買糖了。
到醫院一檢查,血糖、血壓都上來了,可把冬冬爸媽愁壞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這種行為是過度補償心理。冬冬是因為童年對于糖果的缺失和渴望,這種補償就變得特別夸張。
越管越容易“上癮”
中國營養學會指出,從小被過度地禁止某類食物,會讓孩子對這種食物形成更強烈的渴望感。一旦脫離了父母的視線,他們更容易暴飲暴食。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男孩從小被父母管束得太嚴格,一顆糖果都吃不到。孩子一度以為自己家里很貧窮,連塊糖都買不起。
后來,他經常在外面偷偷撿別人丟掉的糖果吃,哪怕已經被吃了一半,他也會塞到嘴里。
到最后,因為總是吃糖,牙齒都變成了蛀牙。家人還很納悶,一直不讓他吃糖,怎么還有蛀牙了?
心理學上有個“禁果效應”,也叫“潘朵拉效應”,這種效應背后,其實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小時候不讓吃,長大后有了一定能力,就想一直吃,而且越吃越多,根本管不住自己了。
還有的家長知道孩子喜歡吃糖,就拿來誘惑:“考100分就給你買”,結果娃真的考到了,卻又不承認了。
記得有位女明星,因為小時候媽媽答應她,如果考好了送她一雙白色球鞋,結果她考到了,媽媽卻失約了。
這件事她一直記得,長大后,她給自己買了很多雙小白鞋,看到就忍不住,哪怕擺在鞋柜里不穿。
你看,小時候的事情,父母沒有守約,他長大后會一直記得。
還有的家長總是禁止娃吃糖,會引起寶寶的逆反心理。小孩子本來就好奇心重,大人越是阻止的事情,他們越想嘗試。大人越不讓吃,孩子越想吃,吃著吃著很難停下來。
做好引導是關鍵
堵不如疏,不建議家長完全禁止孩子吃糖,吃糖這件事,可以試試用下面的方式引導。
首先,掌握好分寸。
父母告訴娃,一顆糖也不能吃,他很難做到。但隨便吃,也是不對的。
跟孩子做好約定,比如,周末可以少吃點糖,每次一兩塊,不能貪多。
特殊節日也可以吃,多久可以吃多少,家長心里有一桿秤,如果超量了,可以跟娃聊聊,吃糖太多的危害。
其次,不給娃營造娃吃糖的氛圍。
帶孩子去超市,盡量把糖果專區繞過去,他們看不到琳瑯滿目的漂亮糖果,自然也不會想吃糖了。
家里也盡量不放糖,除非特殊節日,之后也要及時收拾起來。我家二寶看到糖就忍不住,所以我家很難找到糖。有時候給娃買了,也會被我藏起來,生怕他看到就想吃。
最后,找個替代品。
甜食可以讓大腦產生多巴胺,使我們心情愉悅。你會發現,吃糖就是一件可以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誰又能拒絕這種簡單的開心方式呢?
所以,可以準備一些蘇打餅干或者自制小零食,娃有吃的了,對糖果的渴望,也就沒那么強烈了。
也可以準備水果、牛奶,給娃做選擇。二寶看到水果后,就開始碎碎念了:“櫻桃甜甜的!好吃!”
枕邊育兒寄語:
家長別禁止孩子吃糖,也不能放任他們無休無止地吃。適度吃糖果,能滿足娃的好奇心,也能增加幸福感。你家孩子喜歡吃糖嗎?你是怎么做的呢?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