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界面新聞報道,2025年7月,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向媒體透露,美方計劃于8月初派團與中方就經貿問題展開對話,消息迅速引發國際社會關注。
特朗普政府近期在貿易領域動作頻繁。7月中旬,特朗普公開表示,將針對超過150個體量較小、與美國商業往來較少的國家統一加征關稅,稅率可能在10%至15%之間。這些國家多為東南亞電子零部件、拉美農產品、非洲礦產等全球供應鏈關鍵節點的出口國,雖單個國家經濟體量不大,卻支撐著低成本全球化的重要環節。
特朗普(資料圖)
此前4月,特朗普曾簽署“對等關稅”行政令,試圖對所有未對美國實施零關稅的國家征收最低10%進口稅,后因市場壓力暫緩90天,原定7月9日到期的緩沖期又被延長至8月1日。如今,特朗普將矛頭轉向這150多個國家,卻被外界注意到——在近期的公開表態中,他并未將中國列入此次征稅范圍。
這一反常舉動引發猜測:特朗普是否對華“網開一面”?答案或許藏在美方近期的行動邏輯里。特朗普政府顯然清楚,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貨物貿易國,市場潛力與經濟韌性遠超其他中小國家。若此時對華加征關稅,不僅可能沖擊美國企業供應鏈,還會加劇全球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因此,暫時避開中國,轉而收割中小國家,更符合其“低成本施壓”的策略。但這種“選擇性征稅”并非對華妥協,而是階段性緩和——特朗普需要為后續與中國的談判留出空間。
盧特尼克在CNBC節目中明確表示,美方代表團計劃于8月初訪華,成員包括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不過,中美對話的推進并非板上釘釘。美方的誠意是關鍵。過去幾年,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常以“關稅大棒”施壓,試圖通過單邊措施迫使中方讓步,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此次美方若想真正推動對話,需拿出實際籌碼——比如取消更多不合理限制、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畢竟,中方始終強調,對話需解決問題而非制造話題,更不是為了配合某方的政治作秀。
特朗普(資料圖)
從長期看,美國的單邊主義策略并未根本轉變。對150多個國家的征稅計劃,本質上仍是“關稅民族主義”的延續。這種做法不僅損害全球貿易秩序,也讓美國企業面臨成本上升、供應鏈紊亂的風險。對中國而言,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堅持平等、互惠的對話原則始終是底線。正如中方多次表態,中美經貿關系的根基是互利共贏,任何試圖“一邊施壓一邊談判”的套路,都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若美國繼續推行“選擇性收割”,可能導致更多中小國家轉向與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合作,進一步推動全球貿易多極化。這對美國而言,未必是好事——失去中小國家的支持,其“全球經濟霸凌”的標簽將更加醒目,國際影響力也會隨之削弱。
回到8月的對話預期,美方的主動放風釋放了緩和信號,但中美博弈的復雜性不會因此改變。過去幾年的經驗表明,中美經貿問題涉及產業競爭、科技規則、市場準入等多重議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耐心與務實。中方已做好應對各種挑戰的準備,既不會因外部壓力而妥協,也不會錯過任何推動合作的機會。
特朗普(資料圖)
從150多國的“群體收割”到對華“暫緩施壓”,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調整,本質上是利益計算的結果。但全球貿易不是零和游戲,單邊主義終將被多邊合作淘汰。8月的對話能否取得進展,取決于美方能否真正放下偏見,以實際行動回應中方的合作意愿。而對于中國來說,無論對話結果如何,堅持自身發展節奏、維護多邊貿易體系,始終是最堅實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