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從2023年開始就盯上中國電動車了,那時候歐洲車市競爭激烈,中國車企像比亞迪、上汽啥的出口猛增,價格還實惠。歐盟委員會覺得這是因為中國政府補貼太多,導致不公平競爭。2023年9月,歐盟啟動反補貼調查,調查了半年多,到2024年7月先搞了個臨時關稅。那個時候預投票,德國還投了棄權票,沒直接反對。但到正式投票前,德國態度變了,明確說要投反對票。為什么變?因為德國車企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啊,大眾、寶馬、奔馳這些巨頭,去年在中國賣的車占了他們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要是加關稅,中國肯定反制,那德國車企的日子就難過了。
投票那天,布魯塞爾那邊開了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推動這個事兒,她一直挺強硬的。贊成票的國家主要是法國、意大利這些,法國車企雷諾啥的覺得中國車搶了市場份額,意大利也想保護本土產業。波蘭、荷蘭啥的也跟上,覺得得維護歐洲的競爭力。棄權票有12個國家,像西班牙、瑞典這些,本來預投票時還贊成,結果后來改了主意。西班牙總理桑切斯說要繼續和中國談判,瑞典也擔心貿易戰傷及自身。棄權其實算默認支持,但這也說明歐盟內部不齊心,好多國家騎墻觀望,不想得罪中國。
關鍵是那5個反對票的國家: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馬耳他。這些國家加起來占歐盟人口的22.65%,沒達到65%的門檻,所以沒能擋住提案。但德國的分量最重,作為歐盟經濟老大,它投反對票就是在釋放信號。德國總理朔爾茨反復說,加關稅是短視行為,會傷害歐洲自己的競爭力。他還呼吁繼續談判,找價格承諾啥的方案。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也發聲明,說德國政府投反對票是正確的選擇,因為自由貿易才是王道,加關稅只會引發連鎖反應,讓歐洲車企吃虧。
德國為什么這么堅定?說白了,利益擺在那兒。德國出口到中國的車占了歐盟對華汽車出口的大頭,2023年德國對華貿易順差巨大。要是中國反制,德國車企的供應鏈就亂套了。寶馬CEO齊普策就公開說,加關稅行不通,會破壞自由貿易原則,還可能引發沒贏家的貿易爭端。大眾集團也呼吁德國政府反對,強調懲罰性關稅無益于競爭。德國工會IG Metall和車企員工代表也發聲明,說加關稅是錯的,會影響就業和經濟增長。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訪華時還說,支持自由貿易,歡迎中國車企到歐洲投資。這態度轉變挺快的,之前德國在歐盟預投票時還棄權,現在直接反對,說明他們掂量清楚了和中國鬧翻的代價。
其他反對票的國家也有自己的算盤。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和中國關系好,中國在那兒投資建廠,像比亞迪的電動車工廠啥的。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這些中東歐國家,也不想和中國貿易斷線,他們經濟依賴出口,馬耳他更小眾,但整體上這些國家覺得加關稅不值當。相比之下,贊成票的國家像法國,馬克龍政府推動這個事兒,但法國車企在中國市場份額小,反制影響不大。意大利也類似,想借機保護本土小車企。但整體看,歐盟這投票結果挺尷尬的,棄權票比贊成票還多,說明好多國家心不甘情不愿。
中國這邊反應也快。投票一出,中國商務部就表示強烈不滿,說歐盟無視事實,堅持保護主義,會損害中歐經貿合作。中國啟動了對歐盟豬肉和乳制品的反傾銷調查,還對白蘭地征收臨時反傾銷保證金,最高39%。這直接打到法國頭上,因為法國白蘭地出口中國多。德國車企松了口氣,但也擔心后續。中國還說,歐盟加關稅會影響全球綠色轉型,因為中國電動車出口有助于歐洲減排目標。中國駐歐盟使團也發聲,說歐盟的決定是錯誤的,會自食苦果。
這事兒的影響挺廣的。短期看,中國電動車出口歐盟會貴不少,比亞迪、特斯拉(上海工廠產的)啥的得漲價,歐洲消費者買車成本高了。但長遠呢,歐盟想逼中國車企本地化生產,像比亞迪已經在匈牙利建廠,上汽也在歐洲布局。這可能加速中國車企歐洲投資,但也加劇競爭。德國車企最糾結,他們依賴中國市場,2023年大眾在中國銷量超300萬輛,要是貿易戰升級,股價肯定跌。果然,投票后歐洲車股下挫,中國車股也受影響。
再想想歐盟的整體策略,這加關稅其實是學美國。美國5月就把中國電動車關稅提到100%,歐盟跟上,但力度小點。歐盟想顯示獨立性,不完全聽美國的,但內部分歧大。德國反對,就說明歐盟不是鐵板一塊。朔爾茨11月訪華時,還簽了新能源合作協議,強調互利。這對比鮮明,歐盟一邊加關稅,一邊求合作,挺矛盾的。
德國的立場也反映了歐洲對華政策的轉變。以前德國是歐盟對華合作的橋頭堡,默克爾時代中德貿易峰值。但現在,俄烏沖突后,歐洲警覺供應鏈風險,德國出中國戰略,說要減少依賴。但實際操作呢,德國企業還離不開中國。施羅德前總理早在2021年中歐投資協定凍結時,就說歐洲得加強和中國對話,反對強硬態度。他的觀點到現在還適用,德國投反對票就是在實踐這點。
歐盟這步棋下得值不值?從經濟看,歐洲電動車產業確實落后,中國出口占歐盟電動車市場的8%,但增長快。加關稅能保護本土,但也可能讓歐洲技術落后,因為競爭少了創新動力。中國反制后,歐盟出口損失更大,豬肉、白蘭地啥的年出口中國幾十億歐元。政治上,歐盟想顯示團結,但投票結果顯示分裂,棄權國多說明猶豫。德國站出來反對,等于給中國遞橄欖枝,穩住中德關系。
中國怎么應對?除了反傾銷調查,還可能在其他領域施壓,像稀土出口啥的。但中國強調談判,商務部說愿意繼續磋商,找價格承諾方案。這聰明,避免全面貿易戰。中國電動車出口全球,不止歐盟,東南亞、拉美市場也大。歐盟加關稅,中國車企轉戰其他地方,還能本地建廠繞開。
總的來說,這事兒沒贏家。歐盟想護產業,但傷了合作;中國被加關稅,但暴露歐盟弱點;德國投反對票,沒讓人失望,堅定支持中國,保住自家利益。但長遠看,中歐得坐下來談,否則貿易摩擦升級,大家都吃虧。歐盟27國投票,本想制裁中國,結果一國頂住壓力,這不就證明國際關系還是利益驅動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