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姐妹的精神狀態真的很超前
大家有一萬個不生娃的理由
我頭發分叉生不了
我一肚子壞水不能生怕給孩子淹死
本科生生不了,研究生才可以
至于生娃有啥好處
說不上來一點
如果非得說一個生娃的好處
它能預防婦癌之王“卵巢癌”
這算不算?
“啥?生個娃還能防癌?”
真不是我瞎說
這個吧,也是有證據的!
今天咱就來好好嘮嘮這個事兒
我真的沒有勸生!別退出!
求求惹!先看完
31.4萬:這是一年里全世界的新發卵巢癌病例!
20.7萬:這是每年因卵巢癌而死去的女性
70%:分別代表:發現卵巢癌時有70%是晚期、70%患者在兩年內復發。
卵巢癌5年生存率僅有40~50%。
普通人群中卵巢癌的終生發病風險為1.1%~2.0%,高風險人群卵巢癌終生發病風險高于10%。
唉,簡直讓人毛骨悚然……
卵巢癌在婦科腫瘤界那可是 “狠角色”,病死率高得嚇人,甚至被封為 “婦癌之王”!
卵巢癌為啥這么厲害呢?
主要有兩大原因
首先它藏在骨盆腔里
早期很難被發現
好多患者都是肚子脹得不行
有腹水了才去醫院
結果一查就是癌癥
其次它本身就有“發現即晚期”和“生存率低”這兩個 “壞毛病”,診斷和治療起比較難。
在女性群體中,卵巢癌的高風險人群主要包括有家族史的、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月經初潮早或絕經晚的、從沒生育和哺乳的、使用外源性激素的女性、已有子宮內膜異位癥或盆腔炎等婦科病史的,以及體重過重或吸煙的。
卵巢癌預防也有招
1、基因檢測:基因像身體的 “小叛徒”,隨時可能引發危機,BRCA1突變攜帶者的卵巢癌終生發病風險率約為44%,BRCA2突變攜帶者終生發病風險率為17%,遠高于普通人群患病風險。其他一些基因的突變(包括RAD51C、RAD51D、BRIP1、STK11等)也與卵巢癌的發病相關,可導致5%~15%或更高的卵巢癌終生發病風險率。高達25%的卵巢癌由家族癌癥綜合征引起。因此有特定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做基因檢測!
2、腫瘤標志物檢查:常見的腫瘤標志物包括血清 CA125, HE4、 CA199 、 CEA、AFP、 hCG、性激素等都能協助協助早期發現卵巢癌。
3、陰道超聲:陰道超聲探頭頻率高,離盆腔臟器近,發現卵巢腫瘤比腹部超聲更敏銳。
4、盆腔MRI:就是磁共振成像啦,是一部高科技照相機,能夠清晰地拍攝你盆腔內的重要器官,可以早期發現卵巢癌。
5、防治婦科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與卵巢癌的發病風險升高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子宮內膜樣癌和透明細胞卵巢癌的 “前奏”,5%~10%的絕經前婦女患有該病,如若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應當及時診治。
6、生育與母乳喂養對卵巢有保護:不孕不育是卵巢癌“紅燈”因素,35歲后未孕或首孕分娩患卵巢癌的風險更高。與未生育女性相比,經產婦卵巢癌風險可降低30%-60%,每增加一次生育還提供額外保護。
7、口服避孕藥:對于BRCA1和BRCA2突變攜帶者來講,醫生指導下,正確口服復方避孕藥5年或更長時間能夠降低大約50%的卵巢癌風險,并且即使在停藥后30年,這種保護作用仍然會持續。
8、降風險的輸卵管卵巢切除術(RRSO):此手術使BRCA1和BRCA2攜帶者卵巢癌、輸卵管癌和腹膜癌發病風險降低80%,還包括通過卵巢癌風險評估處于(中等風險≥4%~5%的終生卵巢癌發病風險)的女性,卵巢癌發病風險降低80%~96%。
2013年一項493名已診斷為卵巢癌的女性和472名健康女性作做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哺乳期時間和哺乳次數均和卵巢癌的發生呈負相關,哺乳過3次的女性要比哺乳1次的女性患癌率低。
重點!增加生育次數和母乳喂養可以顯著降低卵巢癌的風險
因為懷孕和哺乳期間卵巢停止排卵,降低了癌癥風險。相關指導建議女性在適宜的情況下適時生育,并在產后進行母乳喂養!
信了吧!生個娃奶一下真的能預防卵巢癌!
對了,身高、BMI 和卵巢癌風險也有關,體脂多、早期肥胖可能讓卵巢癌更容易得逞。吸煙會增加浸潤性和交界性黏液性卵巢癌風險!所以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煙癮的趕緊戒了吧。
預防卵巢癌的的方法有多種
生娃雖不是唯一選擇
但確實能預防卵巢癌
考慮造個人嗎?
算了,說多了你又怪我勸生
你要實在不想生
記得吃復方避孕藥也能預防
高危女性每年定期體檢對于預防來說很關鍵。
深圳市南山區婦幼保健院健康體檢科竭誠為您服務。
預約路徑:微信公眾號—智慧服務—成人體檢—個人預約——選擇體檢種類及套餐。
上下滑動查看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盧雯平,侯煒,等.卵巢癌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J].中國醫藥, 2024, 19(5):641-648.DOI:10.3760/j.issn.1673-4777.2024.05.001.
[2]卵巢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
[3]湯梓瑩,鄧明港,宇傳華,等. 中國卵巢癌疾病負擔現狀及趨勢分析 [J].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22, 49 (02): 222-227.
[4] 中國三級婦產科醫院/婦幼保健院聯盟婦科腫瘤遺傳咨詢協作組等. "婦科腫瘤遺傳咨詢專家共識(2023年版)." 中國癌癥雜志 33.11(2023):1041-1064.
[5]Kuchenbaecker KB, Hopper JL, Barnes DR, et al. Risks of Breast,Ovarian, and Contralateral Breast Cancer for BRCA1 and BRCA2Mutation Carriers[J]. JAMA, 2017, 317(23): 2402-2416.
[6]Norquist BM, Harrell MI, Brady MF, et al. Inherited Mutations in
Women With Ovarian Carcinoma[J]. JAMA Oncol, 2016, 2(4):
482-490.
[7]Rodriguez C, Patel AV, Calle EE, et al. Estrogen ReplacementTherapy and Ovarian Cancer Mortality in a Large ProspectiveStudy of US Women[J]. JAMA, 2001, 285(11): 1460-1465.
[8] Pearce CL, Templeman C, Rossing M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endometriosis and risk of histological subtypes of ovarian cancer:
a pooled 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J]. Lancet Oncol, 2012,
13(4): 385-394.
[9]沈麗娜,臧榮余.卵巢癌一級預防研究進展[J].腫瘤防治研究, 2023, 50(3):224-228.DOI:10.3971/j.issn.1000-8578.2023.22.1176.
[10]周權,黃民主,李澤夏.中國女性月經和生育因素與卵巢癌關系的meta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6):4.DOI:CNKI:SUN:ZLXZ.0.2012-06-018.
[11]上海市抗癌協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蔡三軍,等.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2021年版)[J].腫瘤, 2021, 41(4):13.
[12]本刊編輯部.哺乳的母親患卵巢癌風險較低[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3(4):1.
[13]Collaborative Group o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OvarianCancer, Beral V, Gaitskell K, et al. Cancer CGoESoO.Ovarian cancer and smoking: individual participant metaanalysis including 28 114 women with ovarian cancer from 51epidemiological studies[J]. Lancet Oncol, 2012, 13(9): 946-956.
[14] 2024 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
婦幼科普作者:張澤松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