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未見異?!钡捏w檢報告在10年間被當作健康通行證,直到癌癥晚期的診斷書打破所有平靜,北京律師張曉玲連續 10 年在愛康國賓體檢雙腎檢查始終顯示正常,2024 年卻被確診腎癌晚期并骨轉移。
無獨有偶上海一位患者體檢后一個月確診腎癌離世,安徽李先生的肺癌也在體檢“正?!焙笕齻€月擴散。
這些案例讓人心驚體檢的意義究竟何在?機構又該為這樣的結果承擔責任嗎?體檢去體檢機構真的靠譜嗎?正規醫院和所謂的體檢機構差別在哪?
十年“健康”報告下的癌癥陰影
北京執業律師張曉玲的遭遇撕開了體檢機構行業的信任缺口,張曉玲的體檢記錄像一本被改寫的健康日記,2013 年到 2023 年她每年在愛康國賓的體檢報告里雙腎一欄始終寫著 “未見明顯異常”。
2023 年的報告雖提到右腎有“鈣化灶”但醫生口頭說“不用管”,2024 年換了家機構發現了結果竟是3.5cm×2.8cm 的癌腫和骨轉移的診斷,給了她生活沉重一擊。
醫學專家分析3.5cm 的腎癌絕非短期長成,山東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的生長與轉移與NAT10基因密切相關,該基因通過調控NFE2L3的乙?;せ預KT/GSK3β信號通路,促進腫瘤增殖和轉移。
按腎癌年均增長約2.13厘米的規律推算,張曉玲的腫瘤至少在2022年就已具備影像學可檢測特征,愛康國賓回應稱2023年已提示鈣化灶且癌胚抗原不適合腎癌篩查,可張曉玲說從未收到進一步檢查的建議。
鈣化灶的醫學解釋存在爭議,39健康網指出腎臟鈣化灶多數為良性,可能是炎癥愈合后的瘢痕,但甲狀腺,乳腺等部位的微小鈣化卻可能是惡性腫瘤的警示信號。
張曉玲的情況中2023年報告的“右腎鈣化灶”未被進一步追蹤,而愛康國賓在聲明中強調該描述“未直接關聯癌癥風險”,這與醫學實踐中對鈣化灶的謹慎態度形成反差。
類似的悲劇不斷上演,2025 年 4 月上海一位市民在愛康國賓體檢顯示雙腎正常,一個月后確診腎癌去世,在2024年合肥李先生的胸部 CT 沒查出肺癌,三個月后腫瘤已擴散,這些案例里,體檢報告的“正?!倍殖闪搜诱`治療的隱形推手。
更讓人不安的是行業亂象,2024 年衛健委抽查發現部分機構讓技師代替醫生看片,CT 閱片時間僅 4.2 分鐘,遠低于公立醫院的 15 分鐘標準。
杭州一位患者因體檢機構沒規范做腸鏡,腸癌被漏檢,最終機構被判賠償,愛康國賓自身也存在系統性問題,黑貓投訴平臺顯示其相關投訴超 1300 條,漏檢,誤診是高頻詞。
法律案例中的責任判定
當體檢報告出錯法律的天平如何傾斜?《民法典》第 1218 條明確,體檢機構有過錯且與病情惡化有關聯,就得擔責,現實中已有不少案例給出答案。
2019 年廣州的陳某在體檢機構做胸部 CT,報告顯示“未見異?!?,2021 年卻查出肺癌晚期,司法鑒定發現首次 CT 里就有結節是機構漏檢導致病情惡化,最終機構賠了 13.7 萬元。
法院指出體檢雖不是治病但有預防疾病的責任,漏檢即構成侵權,新疆的大強也有類似遭遇,體檢中心連續兩年沒查出他的胸腺瘤,法院認定機構沒盡到提示義務判賠 32 萬元,法官特別提到對接觸有害物質的人機構本應更細致篩查。
張曉玲的情況中2023 年報告里的“鈣化灶”是關鍵,2023 年北京愛康國賓曾因 B 超不細致漏檢血管瘤被判賠償,按此先例若當年醫生沒建議進一步檢查就可能有過失。
而且按規定機構拿不出原始檢查資料,法院可推定其有過錯,張曉玲已要求愛康國賓提供十年的檢測標本和人員資質。
法律界人士強調體檢機構需證明自身無過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若機構無法提供原始資料,將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
在 2025 年廣州的案例中法院正是基于體檢機構未能保存完整影像資料直接推定其存在過錯。
更多案例暴露的行業問題與應對
體檢行業的信任危機在一個個案例中不斷加深,愛康國賓在回應張曉玲事件時雖承認 2023 年提示鈣化灶,但將責任歸咎于“技術局限”并稱已委托第三方鑒定,這種推諉暴露出行業普遍存在的商業利益與醫療責任失衡。
行業亂象的根源在于監管不足,《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作為主要規范對漏檢行為缺乏明確罰則,虛假報告最高僅罰 1000 元難以形成有效震懾。
同時部分機構為降低成本使用老舊設備,聘用無資質人員,例如2024 年衛健委抽查發現部分機構 CT 閱片時間僅為公立醫院的 28%導致漏診風險顯著增加。
面對這些公眾該如何應對?廣州的陳女士在體檢發現結節后堅持讓機構給出書面解釋,并主動去三甲醫院復查及時查出早期乳腺癌。
醫生建議體檢別只靠一個機構,有家族病史的人更要定期交叉檢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專家指出亞洲女性乳腺致密,單一鉬靶篩查易漏診,需結合彩超和MRI。
若遭遇漏檢法律途徑是重要保障,張曉玲已發律師函并向衛健委投訴,根據《民法典》消費者可主張醫療費,護理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賠償,若機構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還可要求懲罰性賠償。
2025 年鄭州某醫院因“54 分鐘速成健康證”被查處,顯示監管力度正在加強。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體檢報告不是健康的保證書,機構的責任邊界也該更清晰,畢竟沒人該拿著十年“健康”報告突然面對癌癥晚期的宣判,未來行業需要更嚴格的監管標準,更透明的服務流程以及公眾對體檢局限性的理性認知才能避免類似悲劇重演。
最后,小編想說,都去費時間體檢了,為什么不去大醫院,至少三甲以上的醫院吧!總不能花了錢還沒買不到安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