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yè)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
各位游戲小玩家們!我先給你們講個事兒,我一朋友家孩子,天天抱著游戲不放,他爸媽愁得頭發(fā)都白了。游戲這玩意兒,就像個雙面鏡,有好有壞,今天咱就來好好嘮嘮。
先說好處,當咱手指在游戲里一頓操作,那感覺就跟閃電似的,青少年這時候就悄悄經歷了一場認知革命。3D解謎游戲就像能催生智力的催化劑,能把咱的空間想象力變成一座超酷炫的思維宮殿。角色扮演游戲就像個敘事迷宮,能讓咱的邏輯思維順著任務鏈慢慢生長。那些被說成“電子鴉片”的競技游戲,其實能訓練咱同時干好幾件事的能力呢!一邊盯著血條,一邊看地圖標記,還得聽隊友說話,這能力要是拿到現實課堂上,那也是杠杠的!
再說說社交這塊,游戲公會的聊天框就像藏著新時代社交密碼的寶箱。現實里靦腆得像小鵪鶉的少年,到了游戲里能變成威風凜凜的指揮官,在這兒還能練習高級的非語言溝通呢。跨時區(qū)聯機一起玩,就像建了個虛擬部落,不同文化差異在合作里就慢慢沒了。那些被家長說成“無效社交”的組隊語音,其實是能讓大家情緒產生共鳴的訓練場,隊友失誤時一句安慰,比上啥社交禮儀課都有用!
游戲也有不好的地方。當玩游戲的時間太長,多巴胺獎勵機制就像個大陷阱,把人困在里面。屏幕藍光就像溫柔的牢籠,一點點把現實世界的晨光給弄沒了。咱的睡眠也跟著亂套,生物鐘的齒輪都開始打架了。更可怕的是,當游戲里的成就感越來越高,現實目標就像被水沖過的墨水,越來越淡。
身體也會抗議。咱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玩游戲,頸椎就慢慢變形,變成“游戲駝背”。久坐還會讓身體代謝出問題,腰背酸痛就是身體給咱發(fā)的求救信號。還有眼睛,一直盯著屏幕,視力調節(jié)都出問題了,視覺神經網絡都跟著變了。
那咋辦呢?咱得學會平衡。就像建個“潮汐機制”來控制游戲時間,讓虛擬和現實像呼吸一樣有節(jié)奏。還能把游戲里的本事用到現實里,像玩編程游戲能培養(yǎng)寫代碼的思維。再弄個“數字齋戒日”,讓大腦在沒屏幕的環(huán)境里好好休息。最重要的是得明白,游戲是訓練現實能力的地方,不是讓咱逃避現實的。
咱別把游戲當成洪水猛獸,要把它看成認知進化的實驗室。在游戲里練出的決策能力,以后在現實世界肯定能發(fā)光。咱關鍵不是把游戲拒之門外,而是得教青少年在數字和現實的交響樂里,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