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主要咨詢領域為兒童與青少年、工作職業、心理成長等,特別擅長兒童青少年學習與心理問題、職業發展與人際關系問題、性格分析與應用等,解決了大量的疑難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為社會提供了專業的服務。解決從幼兒、小學、中學、大學、職場青年大量疑難心理個案。
各位家長朋友們!今天咱來聊聊初中生拿別人東西該咋教育這個事兒。這事兒就像個“定時炸彈”,一出現能把家長和老師炸得“暈頭轉向”。
先問自己,為啥孩子會“拿”呢?當初中生偷偷拿走同學的橡皮、零食甚至零錢,家長和老師第一反應那肯定是氣得“頭頂冒煙”。但咱別急著發火,先想想,是孩子故意偷,還是對“所有權”搞不清楚?就像13歲的小明,悄悄藏起同桌的自動鉛筆,可能就覺得“這鉛筆好用,我也想試試”。青春期的孩子認知還不成熟,分不清“借用”和“占有”。咱別一上來就給孩子貼“小偷”標簽,蹲下來問問:“你拿走東西時咋想的?”
教育的核心是修復關系,不是懲罰行為。沒收東西、公開批評、要求賠償,看著好像維護了規則,其實可能讓孩子掉進羞恥和叛逆的“無底洞”。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明白“拿”東西的后果。比如帶孩子給失主道歉,用零花錢買禮物賠償,還能一起定班級公約,“想用別人東西,先問一聲”。等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影響了別人,規則自然就記在心里了。
咱還得挖掘孩子背后的“隱秘需求”。心理學研究說,約30%的青少年“順手牽羊”和情感缺失有關。老拿同學文具的孩子,可能想被關注;總偷零食的學生,可能家里缺少溫暖。就像14歲的小雨,偷鄰座女孩的發卡,就因為人家是班里唯一和她說話的人。咱別老揪著“偷”字,蹲下來問問:“最近有啥事兒讓你特難過不?”
用“成長型對話”替代說教。“你太沒教養了!”“再偷別上學了!”這種話,就像給孩子的心門“哐當”一下關上了。換個說法,“媽媽發現你老拿同學橡皮,能和我說說為啥不?”“要是我是你,沒帶文具咋解決?”開放式提問,讓孩子在安全的氛圍里反思。12歲的小杰說“我拿零錢就想買杯奶茶,請同學別孤立我”,這時候教育才算找到真正的起點。
家長的“示范力”比規則更重要。孩子偷拿東西,家長的反應能看出家庭教育啥樣。要是家長說“這點小東西不用還”,孩子就覺得規則能隨便破;家長網購老找商家麻煩,孩子也會學“占小便宜”。教育學家班杜拉說,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咱別光盯著孩子的錯,先問問自己:“咱家是不是無意中傳遞了‘占有即合理’的觀念?”
后記來啦,教育就是讓錯誤發光。初中生“拿別人東西”不是終點,是成長的岔路口。它就像個棱鏡,能照出認知偏差、情感饑渴,還有家庭的問題。真正的教育者不會舉著“道德大棒”,而是蹲下來,用理解當燈,等著孩子學會:真正的擁有,是尊重別人的邊界。大家說說,咱是不是得這么教育孩子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