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下午,華盛頓白宮。
特朗普在鏡頭前簽署了兩項關于"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對全球100多個貿易伙伴揮舞關稅大棒,其中對中國商品加征34%關稅。加上此前的20%,累計稅率達到54%。
這位"關稅總統"估計以為,這次中國肯定得跪下求饒。
沒想到,僅僅兩天后,中國的反擊就來了。
不僅對美國商品征收34%反制關稅,更是祭出了稀土管制這張王牌——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等七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美國軍工和高科技產業的命脈,瞬間被卡住了脖子。
對中國的這次反擊,外媒形容得很準確:中國打出的每一張牌,都瞄準了美國經濟的要害。
特朗普為啥這么快就扛不住了?
這次關稅大戰才開打半個月,美國就開始釋放軟化信號。
4月21日,沃爾瑪和塔吉特的CEO們匆忙進入白宮,私下警告特朗普:全面關稅政策可能嚴重擾亂供應鏈,未來幾周美國超市貨架可能空空如也。
美股、債市、匯市連續三殺,每當特朗普對中國口出狂言就暴跌,一緩和就暴漲,搞得華爾街人心惶惶。
可這些壓力,2018年第一次貿易戰時美國也經歷過,為啥這次特朗普這么快就扛不住了?
關鍵在于,中國手里的牌比2018年強了太多。
先回顧一下2018年那輪較量。
當時特朗普的想法很直接: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太大,每年好幾千億美元流出去,必須收拾收拾中國。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計劃對價值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
2018年7月6日,美國正式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征收25%的額外關稅。
中國商務部同日作出反制措施,對價值34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征關稅。
那時候的博弈看似勢均力敵,但中國其實處于相對劣勢。
數字很說明問題: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占其貨物出口總額的19.2%,而美國在中國進口中的占比僅為7.3%。從依賴度上看,中國更需要美國市場。
但美國也有軟肋。
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蘋果、特斯拉這些巨頭誰都不敢輕易放棄。
更關鍵的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制造業門類齊全,很多美國公司的供應鏈深度綁定中國。
你加關稅,成本最終還是得轉嫁到美國消費者頭上。
那輪交鋒持續了兩年多,雙方都有損失,但誰也沒能徹底壓倒對方。
到了2025年,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
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在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市場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對美國的依賴度大幅下降。
同時,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更加穩固,這為2025年的這輪較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為啥底氣更足了?
這次關稅大戰,中國展現出來的底氣明顯比2018年足了很多。
背后的原因很簡單:手里多了兩張關鍵的新牌。
第一張是稀土控制權。
中國掌握著全球稀土供應鏈的主導權,從開采到精深加工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美國想找替代供應商?短期內根本不現實。
即使其他國家有稀土礦,但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和成本優勢。
今年4月4日,我國對七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后,效果立竿見影。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商務部關鍵礦產咨詢委員會主席丹尼爾·皮卡德開始"苦口婆心"地勸說中國,說出口持續中斷"可能會損害中國的國際聲譽"。
你看這個轉變多有意思?之前是美國威脅制裁中國,現在是美國專家求著中國別斷供。
4月15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說得更加直白:稀土是中國在此輪貿易戰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中國打出了這張"強有力"的牌,而特朗普"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第二張是全球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
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成了"世界供應鏈中心"。
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是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更重要的是,中國對美國的依賴度大幅下降了。
2024年,中美貿易額為6882.8億美元,看起來不少,但美國占中國進出口總額比重已降至11.2%,創下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的最低水平。反過來,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和供應鏈的依賴度卻在增加。
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局面:中國不怕"脫鉤",但美國怕。
再者說,美國這次對全世界揮舞關稅大棒,把歐盟、英國、越南等100多個貿易伙伴都得罪了個遍。
原本應該是拉攏盟友圍堵中國,結果把大家都推向了中國這邊。正如中國臺灣媒體人介文汲嘲笑的:從來沒見過這種玩法,本來中國還得小心被"八國聯軍"圍攻,現在看來,被八國聯軍圍攻的反而是華盛頓。
美國的霸權工具箱為啥突然不好使了?
從更深層次看,這次關稅大戰暴露了一個殘酷現實:美國那套控制別國的手段,對中國越來越不管用了。
過去幾十年,美國怎么讓其他國家聽話?
主要靠幾招:設置產業升級門檻,掌控技術標準,威脅金融制裁,進行軍事威懾,最狠的是切斷SWIFT支付體系。
這套組合拳,曾經讓很多國家望而生畏。
可現在這些招數對中國都不好使了。
先說產業升級門檻。
以前美國可以通過技術封鎖,讓其他國家只能做低端制造,高附加值的活兒都被美國壟斷。但中國已經在5G、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實現突破,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國。
你想卡我脖子?我有自己的技術路線。
再說技術標準設定。
美國曾經可以通過制定國際標準,讓全世界都按它的規矩來。現在中國有自己的標準體系,而且在國際上話語權越來越強。華為的5G標準、中國的高鐵技術,哪個不是世界領先?
金融制裁威脅更是如此。
SWIFT支付體系本來是美國的殺手锏。俄烏沖突后,西方切斷了俄羅斯的SWIFT網絡,想讓俄羅斯經濟崩潰。
但俄羅斯轉而通過其他支付渠道和貨幣進行貿易,經濟并沒有像預期那樣垮掉。這說明,當有替代方案存在時,SWIFT制裁的威力就沒那么大了。
對中國來說,情況更復雜。
美國很清楚,一旦對中國使用SWIFT這張牌,后果是雙方都承受不起的。
中國是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
真要把中國踢出SWIFT,全球貿易體系都會受到沖擊,美國自己也會遭受重創。
光是加征關稅導致中美貿易往來半癱瘓,就讓特朗普寢食難安了,要是真敢切斷SWIFT,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面對這樣的僵局,美國開始尋找出路。
2025年5月,中美關系出現了新的轉機。
5月9日至12日,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訪問瑞士,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舉行了中美經貿高層會談。
雙方在日內瓦就關稅等核心議題達成了階段性共識,宣布取得"重大"與"實質性"進展,并承諾建立經貿磋商機制。根據協議,美國將在90天內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降至30%,中國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降至10%。
6月5日,中美兩國元首還進行了通話。
但即便如此,中國的態度依然很明確:既然達成了共識,雙方都應遵守。中方會嚴肅認真執行協議,但美方也應實事求是看待取得的進展,撤銷對中國實施的消極舉措。
這場大戰真正改變了什么?
很多人只看到了關稅數字的起起伏伏,但真正的變化在更深的層面。
這次關稅大戰,最大的成果不是誰贏了,而是徹底暴露了美國控制其他國家能力的衰退。
過去,美國說制裁誰就制裁誰,說切斷誰的貿易就切斷誰的貿易。現在呢?對中國,這些招數統統失靈了。
更重要的是,其他國家都看在眼里。
如果連中國都能頂住美國的壓力,那他們為什么還要唯美國馬首是瞻?
從2025年4月2日美國對全世界加關稅以來,各國已經將和中國的合作深入程度作為與美國談判的籌碼。
而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不僅是經濟韌性,更是戰略定力。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沒有急于求成,也沒有全面對抗,而是精準反擊,有理有理有節。
從稀土管制到關稅反擊,從CIPS系統到人民幣國際化,中國正在構建一套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這個體系不是為了對抗誰,而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發展不受外部干擾。
中國外交部發布的"不跪!"(Never Kneel Down)中英雙語宣傳片,就是這種態度的體現:中國不退,世界的公理就有人守護。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關稅大戰加速了多極化世界的到來。
美國一家獨大的時代正在過去,各國都在尋找更加平衡的發展模式。
而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面對霸權主義,不能一味退讓,也不能沖動對抗,而要有策略、有節奏地反擊。
站在2025年7月的時間點上看,中美關系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
美國已經意識到,光靠關稅和制裁解決不了問題。
中國的實力和韌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世界正在變得更加多元化,各國都有權選擇符合自己利益的發展道路。
這,可能比任何一場談判的成果都更加重要。
因為它標志著美國通過經濟手段控制其他國家的時代正在終結。
而中國,正在成為這個新時代的重要推動者。
參考資料: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關于中美經貿關系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新華網,2025年4月9日
- 商務部、海關總署:《公布對部分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網,2025年4月4日
- 《華爾街日報》:特朗普政府考慮大幅削減對華關稅報道,2025年4月23日
- 《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影響迅速顯現,而特朗普幾乎毫無還手之力》,觀察者網,2025年4月1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