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化都市的天際線不斷攀升,真正的奢侈早已超越物質的堆砌,而是回歸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本源。7月18日,中海大境以“這個夏天,向綠洲出發”為主題,邀請媒體共赴一場關乎城市、生態與未來生活的深度對話,勾勒出一幅城央生態豪宅的當代范本。
(中海大境愛馬仕展)
01CHAPTERONE
中軸綠洲,回應城市的千年叩問
活動伊始,項目方以《世界的軸線,廣州的答案》為題,從個人記憶切入,分享廣州生態變遷的故事。負責人回憶道,"我曾在園藝場的河畔玩耍,那時的廣州‘遠郊’,如今已是城市中心,但那時夜晚很難看見星星。"
他的語氣帶著欣慰:"去年,我兒子指著夜空問我‘那顆最亮的星星叫什么’,我才發現,北極星回來了。廣州用30年時間完成了從工業城市到生態城市的轉型,而海珠濕地,正是這場變革的最好見證。"
生態復興的廣州實踐
三個轉變解析中軸南端的價值:
從工業河涌到生態廊道:曾經的東濠涌如今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海珠濕地74條河網,見證了廣州生態治理的成效。
從城市孤島到生物樂園:現在濕地記錄到的鳥類超過180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軸規劃特別為濕地'留白',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
從單一發展到多元融合:環濕地未來既有科技創新,又有生態美景,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
"剛才有兩只白鷺落在3號樓岸邊,這是最好的品質證明。希望未來業主能與白鷺成為鄰居。"負責人最后說到。
02CHAPTERTWO
社群溫度,定義綠洲生活的四重維度
中海社群相關負責人用一組飽含溫度的數據,展現了中海大境社群發展的蓬勃生命力。在過去一年里,18000名社群成員共建共享,其中包括7500個千萬資產家庭,累計舉辦42場跨界主題活動,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的綠洲社群生態體系。
"社群建設的本質,是創造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連接。"項目方現場展示的"1+4+5"俱樂部體系,涵蓋了從親子研學社到文化藝術會的多元社群架構。"海寶農場"的親子耕種活動、許鴻飛雕塑展、綠洲派對等特色項目,正在重構高端人群的生活方式。
在談到社群的長遠價值時,中海大境特別強調了三個維度的規劃思考:
美好當下:社群活力呈現?現有42個特色社群持續開展活動?親子研學社定期舉辦濕地探索課程?月亮派對等特色活動廣受歡迎
持續成長:共建共享機制?探討與第三方機構合作自然教育項目?留存精彩社群活動影像記錄?定期整理社群活動精彩集錦
展望未來:溫情延續可能?探索"海寶農場"生態種植區?鼓勵業主記錄自然生活點滴?關注社區與濕地的和諧共生
"我們最近收到一位業主的反饋,他的孩子通過在社群活動中學習到的知識,主動將生日聚會改為了濕地環保行動。"這個真實案例,恰如其分地詮釋了社群建設的深層價值。
03CHAPTERTHREE
鷺的島,一部獻給廣州的濱水史詩
最后,項目方還分享了“鷺的島”計劃——這座形如白鷺展翅的生態綜合體,將以四幕序章漸次展開:7月底的“水岸綠洲”呈現;9月“花園綠洲”以自然為靈感打造2萬方立體園林;年內將呈現部分架空層泛會所空間;而未來的商業“鷺的島Pro”,則以“城市甲板”重新定義濱水商業的詩意與煙火。中海大境希望不止建造建筑,更在培育一種‘與水共生’的文明習慣。
04CHAPTERFOUR
超越紅線,與城市共生的生息可能
在這片鐫刻著廣州千年文脈的中軸南段,中海大境正以當代建筑師的匠心,譜寫一曲城市與自然的和弦。
這或許是當代人居最珍貴的饋贈——不必在繁華與寧靜間做單選題,而是見證一座偉大城市在生態覺醒中展現的全新可能。當社區居民與遷徙候鳥共享同一片晨曦,我們終將理解:真正的時代作品,從來不是顛覆自然的創造,而是讓文明以最謙遜的姿態,融入這片土地永恒的韻律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