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太多小學成績平平的孩子,初中三年穩扎穩打,最后考上重點高中;也見過一些小學時的"尖子生",因為沒適應初中節奏,慢慢被甩開。
其實初中三年沒那么復雜,做好這5件事,至少不會掉隊,甚至能悄悄逆襲。
1. 能管好手機,就贏了一大半
別覺得危言聳聽——現在能主動放下手機的初中生,真的不多了。
短視頻刷多了,上課時老師講的知識點像走馬燈,眼睛盯著黑板,腦子卻轉不動;游戲打久了,遇到稍微復雜的數學題就想放棄,總覺得"太難了,不如去玩會兒"。
不是說不能碰手機,而是別讓手機"牽著走"。
我鄰居家孩子有個辦法挺實在:平時把手機放在客廳,寫完作業才能玩30分鐘,周末最多玩1小時。
剛開始他也鬧,后來發現專注寫作業反而能早點完事,慢慢就養成了習慣。去年中考,他從初一的班級中游,沖到了全校前50。
記住,手機是工具,不是生活的全部。能控制住它,你就已經超過了很多同齡人。
2. 把"被動學"改成"主動學",老師不盯也能跑
小學時老師會追著問"作業寫完沒",初中老師更像"領航員"——把方向指給你,走得快不快、穩不穩,全看自己。
課前花10分鐘翻課本,把第二天要講的公式、課文標上不懂的地方,上課就能盯著重點聽;課后別攢錯題,當天的難題當天問,哪怕課間追著老師到辦公室,也比攢到月考時"一鍋亂"強。
我表妹的女兒剛上初一時,數學總不及格,后來她每天睡前花20分鐘整理當天的錯題,不會的就拍給老師留言。一個學期下來,錯題本記了3本,期末考試直接考了92分。初中學習就像滾雪球,今天漏一點,明天松一下,最后只會越來越沉。
3. 別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他們比你懂"彎路"
有個學生跟我吐槽:"我媽天天念叨'別總看閑書',可我看的是歷史課外書啊!"后來才知道,他每天寫作業到11點,卻擠出1小時看課外書,上課總打瞌睡。
父母的話可能有點"老套",但他們見過的"坑"比你多。他們讓你"少玩手機",不是不讓你放松,是怕你熬夜傷身體;他們讓你"別跟不愛學習的同學混",不是要剝奪你的朋友,是怕你被帶偏了節奏。
不一定要全聽,但至少耐心聽完。實在不認同,就說"我知道了,我會注意的",比起對著干,這才是更聰明的做法。
4. 別為了"合群",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初中教室里總有些"小團體":下課一起聊游戲,放學一起逛小賣部,唯獨不聊學習。
有人為了融入,明明作業沒寫完,也跟著去操場瘋玩;有人怕被說"裝",明明想背單詞,卻假裝在看漫畫。
但你要想清楚:初中三年的朋友,未必能陪你走到高中;可你現在落下的分數,卻會實實在在影響未來的選擇。
我帶過一個學生,初一總跟不愛學習的同學混,后來發現他們聊的話題自己越來越插不上——因為他偷偷在晚自習補基礎,成績慢慢上來了。后來他考上重點高中,遇到了一群能一起討論題目的新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會攔著你變好。
5. 別被作業"綁架",學會自己安排時間
總有人寫到半夜還在趕作業,不是因為作業多,是因為磨磨蹭蹭:寫20分鐘語文,刷5分鐘手機;做10分鐘數學,又去倒水吃零食。
試試這樣做:放學先列個清單,把作業按"緊急重要"排序,比如數學卷子今晚要交,就先做;英語背誦明天檢查,就放在睡前。
作業寫得快,才能擠出時間補弱項——比如語文總錯古詩默寫,就每天花10分鐘背一首;數學幾何總丟分,就集中刷10道同類題。
初中成績好的孩子,都不是"作業機器",而是會給自己"加餐"的人。
其實初中三年,拼的不是智商,是習慣和心態。不被手機困住,不被惰性拖著,不被瑣事絆住,踏實走好每一步,你會發現:原來考上好高中,沒那么難。
把這5件事記在心里,慢慢做起來。你現在付出的每一點努力,都會在未來給你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