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杰 馬詩蕾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江濤
“每天清晨六點就投入工作,嚴格遵循標準流程,使用專業儀器采集試驗田0-30厘米深度的土壤樣本,同步測定改良前后土壤的含水量、含鹽量、pH值及電導率四項關鍵指標。”華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堿地煥新”科技助農實踐團成員劉景琦介紹自己的工作情況。近日,該實踐團在唐山市曹妃甸區雙井鎮九農場港東村唐山清風厚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該校鹽堿地藥食同源果蔬種植基地),開展了為期20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聚焦鹽堿地治理難題,通過嚴謹的土壤改良實驗與數據監測,為當地鹽堿地綜合治理提供科學支撐。
“為確保數據精準,成員們在實驗室反復練習pH計、電導率儀等儀器操作規范,熟練掌握了相關實驗設備使用方法。”實踐團指導教師,該校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孫曉然介紹。期間,實踐團成員嚴謹細致地操作每一個環節,在田間地頭看到了理論成果的有效轉化。
實踐團還通過技術培訓推動成果落地。在曹妃甸區農業農村局舉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活動中,實踐團成員向參訓學員重點講解了西瓜、西紅柿等作物在重度鹽堿地上的改良路徑與技術要點,并現場展示土壤改良前后的對比樣本。唐山清風厚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姚衛強表示:“這次實踐活動通過校地企深度合作,既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平臺,又為農戶增收助力。”
圖為暑期社會實踐現場。受訪者供圖
華北理工大學通過校企合作實現了科研、教學與實踐有效融合。活動中,學生們不僅深化了對鹽堿地改良機理的學術認知、提升了科研能力,更在吃苦耐勞中磨礪了意志品質。“從實驗室走向試驗田,從課堂邁向田間地頭,同學們真切體會到了理論知識的實踐轉化路徑,實現了個人成長與社會價值的雙重升華。”該校化學工程學院院長崔文權說。
(視頻提供:華北理工大學)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