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底,蔣介石都退到西南,準備以四川為根據(jù)地做最后一搏的時候,范紹增突然在四川達縣(今達州)拉起兩萬人的隊伍宣布起義,直接給了老蔣背后一記重拳。
當時老蔣都懵了,據(jù)說他得到消息后,氣得在地圖上直戳:“他范紹增哪來這么多人?!”
是啊,這問題問到點子上了。1949年,兵荒馬亂的,各路軍閥的部隊要么被打殘,要么被收編,范紹增早就被削了兵權(quán),掛了個虛職,他怎么能在一夜之間變戲法似地拉起兩萬人的隊伍?這事兒,咱們得從范紹增這個人,和他扎根的四川那片土地說起。
要說范紹增的家底,得先聊聊他的一個重要身份——袍哥。
袍哥是清末到民國時期四川一股極強的社會力量,可以理解成一個巨大的民間互助組織,或者說是一個江湖幫會。它滲透到四川社會的角角落落,上至軍閥政客,下到販夫走卒,很多人都是袍哥人家。袍哥講究“義氣”,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矩和黑話,在地方上,有時候縣長說話都沒袍哥的“大爺”管用。
而范紹增,就是袍哥組織里頭響當當?shù)娜宋铮墑e很高,是“大爺”輩的。他在大竹、渠縣一帶的袍哥中,那是一呼百應(yīng)的存在。這其實就是他起義隊伍的第一個,也是最根基的來源:遍布川東的袍哥兄弟。
這些人平時是農(nóng)民、是小販、是手工業(yè)者,看起來跟軍隊沒半毛錢關(guān)系。但袍哥組織本身就有半軍事化的性質(zhì),內(nèi)部層級分明,動員能力極強。范紹增一聲令下,這些袍哥兄弟們抄起家里的土槍、大刀,甚至就是一根扁擔,就能迅速集結(jié)起來,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他們可能打不了正規(guī)戰(zhàn),但要論守地盤、搞游擊、破壞交通線,那絕對是好手。這是扎根在民間土壤里的武裝力量,老蔣的中央軍系統(tǒng)根本看不見,也摸不著。
當然,光有袍哥兄弟還不夠,烏合之眾成不了大事。范紹增隊伍的第二個重要來源,是被打散的國民黨舊部和地方游雜武裝。
1949年底的四川是什么景象?用“兵敗如山倒”形容一點不為過。胡宗南幾十萬大軍被解放軍打得七零八落,從西北一路潰退到四川。整個國統(tǒng)區(qū)人心惶惶,部隊更是沒了主心骨。很多士兵和下級軍官,要么跟主力部隊失散,要么干脆被長官拋棄,成了無頭蒼蠅。
這些人有槍,有戰(zhàn)斗經(jīng)驗,但沒飯吃,沒前途。這時候,范紹增站出來了。
范紹增自己就是川軍軍閥出身,在軍界混了幾十年,門生故舊遍布川軍各個山頭。他振臂一呼,打出“保境安民”的旗號,對那些走投無路的散兵游勇來說,簡直就是找到了新的“碼頭”。跟著老蔣敗退臺灣?前途未卜。跟著范大爺,至少有口飯吃,還能在自己的地盤上。
所以,范紹增派人四處聯(lián)絡(luò),大量收編了這些潰兵和地方上的團練、保安隊。這些人可不是烏合之眾,是現(xiàn)成的戰(zhàn)斗力。對他們來說,誰當老大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給他們一條活路。范紹增不僅給了,還給了他們一個“起義”的大義名分,這比當土匪、當逃兵聽起來體面多了。
如果說,袍哥兄弟和舊部散兵是范紹增起義的“硬件”,那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就是 “軟件”。
范紹增這個人,早年打過紅軍,手上也沾過血。按理說,他應(yīng)該是被清算的對象。但共產(chǎn)黨看人,看得很長遠。他們知道,要和平解放人口稠密、地形復(fù)雜的四川,減少戰(zhàn)爭的破壞,爭取這些手握實權(quán)的地方實力派是關(guān)鍵。
范紹增就是重點爭取對象。
早在1948年,中共地下黨就開始派人和范紹增接觸。其中一個關(guān)鍵人物叫王維綱,他是我黨優(yōu)秀的地下工作者。王維綱通過范紹增的舊部和親信,幾經(jīng)周折,終于和他搭上了線。
一開始范紹增很猶豫,顧慮重重。畢竟,他這種人在國民黨那邊算是“功臣”,雖然被架空了,但榮華富貴還是有的。投向共產(chǎn)黨,前途如何?會不會被秋后算賬?
王維綱他們呢,也不逼他,就是掰開了、揉碎了給他分析天下大勢。告訴他,解放軍解放全中國是大勢所趨,老蔣在大陸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土崩瓦解,退守四川只是茍延殘喘。你范紹增是四川人,與其跟著老蔣跑到孤島上去,不如順應(yīng)歷史潮流,為家鄉(xiāng)父老的和平解放做點貢獻。共產(chǎn)黨既往不咎,還會記你一功。
這種推心置腹的談話,對范紹增的觸動很大。他是個聰明人,看得清形勢。他知道,自己的“哈兒”外號,一半是裝的,一半也是真性情。他骨子里是個講義氣的江湖人,重感情、重鄉(xiāng)情。
所以,共產(chǎn)黨的策反,是范紹增下定決心起義的催化劑。沒有這根線牽著,范紹增就算有再多人,也可能只是選擇擁兵自保,或者被老蔣用高官厚祿再拉攏過去。正是因為有了共產(chǎn)黨的承諾和路線指導(dǎo),他的行動才從一次地方勢力的自保,升華成了配合解放大軍的“起義”。
1949年12月,范紹增聯(lián)合川東好幾個縣的武裝力量,正式通電起義。這一下,直接打在了國民黨西南防線的軟肋上。
當時,蔣介石正坐鎮(zhèn)重慶,指揮胡宗南大軍在川北布防,企圖阻擋解放軍南下。他把所有的寶都壓在了正規(guī)軍的防線上。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大后方——川東,突然冒出這么一支幾萬人的隊伍,到處破壞鐵路、公路,切斷補給線,搞得他焦頭爛額。
范紹增的起義,就像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緊接著,四川各地的國民黨將領(lǐng),如鄧錫侯、劉文輝、潘文華等人,一看風向變了,也紛紛通電起義。整個四川的局勢,在短短十幾天內(nèi)就急轉(zhuǎn)直下。老蔣建立西南反共基地的美夢,徹底化為泡影。12月10日,他倉皇地從成都飛往臺灣,再也沒能回到大陸。
回過頭來看,范紹增的兩萬人馬,戰(zhàn)斗力可能比不上胡宗南的嫡系部隊。但它的厲害之處在于,它在最要命的時間,出現(xiàn)在了最要命的地點。它不是一次單純的軍事行動,更像是一次政治宣告。它向全四川、全中國宣告:人心已經(jīng)不在國民黨這邊了,連范紹增這種被認為是“忠于黨國”的地方軍閥都反了,那國民黨的失敗就真的無可挽回了。
說到底,蔣介石的失敗,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社會治理上的失敗。他始終沒能真正整合中國的社會,尤其是在四川這種地方勢力盤根錯節(jié)的省份。他依靠的是現(xiàn)代化的軍隊、特務(wù)和官僚體系,但他看不懂、也看不起像“袍哥”這樣植根于民間的古老力量。
可范紹增用行動告訴他:官職是你的,但人心是我的。在這片土地上,有時候,江湖道義比政府法令更好使。
范紹增起義后,被任命為解放軍宜賓分區(qū)副司令員。建國后,他歷任河南省體委副主任等職,也算是善始善終。這位昔日的“哈兒師長”,在歷史的關(guān)鍵節(jié)點,做出了最精明的選擇。
參考文獻:
- 王維綱。《策反范紹增、郭汝瑰、裴昌會起義的回憶》。《重慶文史資料選輯》,1982年。
- 四川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四川近現(xiàn)代人物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 達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達州市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