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漁翁/素材,伊河生活/整理,為閱讀順暢故事有合理虛構】轉眼間父親離開我們二十年了,但關于1979年那場自衛反擊戰爭記憶,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里,只不過這記憶是父親親口告訴大哥的,講的也并不是戰斗如何激烈和殘酷,而是烈士撫恤金的事情。1978年我14歲,還在上初中,當時我家還住在安樂窩軍部家屬院,當時父親是軍政治部副主任。年底的一天,父親回來說,他們要出去執行任務。母親問他和誰一起去,去哪,去多久?父親只說去的人不少,至于去哪、何時回來,父親一個字也沒再說。母親作為軍人家屬,她理解父親的沉默不語,只是默默地替父親收拾出差的衣服。那時我年齡小,不懂父親說的執行任務的含義,只是單純地以為他們是到軍區或者別的什么地方開會,以前父親也曾這樣一出去就是好多天……只是沒想到,父親這一出去竟是四個多月,等他回來的時候,已經是1979年的3月中旬,這么長時間沒見到父親,我挺想他的,但我知道更想他的是母親。父親不在家的這段時間,母親瘦了二十多斤。事后我才知道,父親他們出發不久,母親就從其他家屬那里打探到消息,說父親和戰友們出發去了云南前線,這段時間正好是自衛反擊戰打響的日子。父親50多歲的年紀,他這個級別和年齡的干部,不可能上前線帶兵沖鋒打仗,但他知道炮火無情,人在前線仍有安全隱患。父親回來后,每天仍然忙忙碌碌,不是在軍里開會,就是到各師或者軍區開會,一個星期我能見到他兩三次就算不錯的了。4月初的一個周末,父親終于清閑了些,他看到我悠閑地從外面回來,就過問起我的學習。我的學習成績平平,班里52名同學,我的成績排在28名左右,為此父親常批評我不像大哥那樣學習成績好……可等我回到客廳的時候,卻發現父親和當副教導員的大哥正在說話,很少抽煙的父親竟也煙霧繚繞起來,不時伴隨著咳嗽聲。電話響了,父親接完電話離開了家,我問大哥,父親怎么了,大哥看了我半天,才告訴我了一個和父親有關的事情。原來,去年年底至今年頭三個月,父親離開家的這段時間確實去了前線,雖然父親沒有跟隨部隊出境作戰,但部隊撤回后,參他與處理了許多重要的事情。部隊剛撤回,頭一個需要處理的就是烈士的善后事宜,有些犧牲烈士的親屬接到部隊通知已經到了部隊。但當時犧牲烈士的撫恤金是500元,然而在前線,還有一個不爭而尷尬的事實,就是犧牲戰士的撫恤金,竟然還沒有賠老鄉馬和驢的錢多(老鄉的馬和驢有的賠了600元)。一天晚上,一個團的團長和政委來找父親,說他們團在戰斗中犧牲了不少的干部戰士,許多烈士家是農村的,又是家里的頂梁柱,他們犧牲了,按現行標準給他們500元的撫恤金,實在拿不出手,心里很不安……團里領導思來想去,實在找不到好的辦法,于是就想到之后指的父親。父親說,烈士的撫恤金標準低,這是事實但也是規定。你們嫌這個標準太低,那你們有錢嗎?團長看了看政委,說他們的農場有錢,他們也想動用這筆錢,但害怕違反紀律,不敢動用。父親說,標準是死的,不能違背,但人是活的,辦法也是有的,動用農場經費,哪有啥不敢的,你們要這筆錢還干啥用,有比支付給烈士家屬還重要的事情嗎?大哥說,父親他們在出發前,軍里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為了慎重起見,也曾簡單議過這個問題,首長的意思是,如果部隊匯報撫恤金低的問題,可以建議從部隊的農副業生產收入里解決。但當時軍里也沒有上級的文件,因此只能低調做事,一事一議……得到答復的團長、政委放下了包袱,高興地從父親住所離開了。剛才,大哥和父親說到了這個問題,父親抽著煙,止不住地長嘆……如果有的部隊沒有農場,沒有其他的收入,那他們只好按著國家規定的標準給烈士親屬發放撫恤金了……當時我年齡小,不太懂撫恤金的意思,等我1983年參軍到部隊以后,尤其是后來提干帶兵以后,才明白撫恤金的深刻含義。1986年我們部隊參加老山輪戰,撫恤金標準提高到2000元。在我看來,無論是1979年500元的撫恤金,還是1984年的2000元撫恤金標準,都是國家根據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給烈士親屬的心意。在新中國誕生前后,犧牲了無數先烈,沒有一個人考慮到撫恤金,但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數不清的先輩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為了人民的利益,心甘情愿獻出自己的一切,這就是中國軍人可敬、偉大之所在。二十年前,老父親病逝,他們那一代人所經歷的苦難和非凡往事,漸漸走進歷史深處。但先輩們為國家安寧拋頭顱、灑熱血的風范和精神,永遠屹立在我們的精神高地!【素材來源于提供者,文章根據真實事件和人物采寫,圖片源自網絡,聯刪】
【渤海漁翁/素材,伊河生活/整理,為閱讀順暢故事有合理虛構】
轉眼間父親離開我們二十年了,但關于1979年那場自衛反擊戰爭記憶,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里,只不過這記憶是父親親口告訴大哥的,講的也并不是戰斗如
何激烈和殘酷,而是烈士撫恤金的事情。
1978年我14歲,還在上初中,當時我家還住在安樂窩軍部家屬院,當時父親是軍政治部副主任。
年底的一天,父親回來說,他們要出去執行任務。母親問他和誰一起去,去哪,去多久?父親只說去的人不少,至于去哪、何時回來,父親一個字也沒再說。母親作為軍人家屬,她理解父親的沉默不語,只是默默地替父親收拾出差的衣服。
那時我年齡小,不懂父親說的執行任務的含義,只是單純地以為他們是到軍區或者別的什么地方開會,以前父親也曾這樣一出去就是好多天……
只是沒想到,父親這一出去竟是四個多月,等他回來的時候,已經是1979年的3月中旬,這么長時間沒見到父親,我挺想他的,但我知道更想他的是母親。父親不在家的這段時間,母親瘦了二十多斤。
事后我才知道,父親他們出發不久,母親就從其他家屬那里打探到消息,說父親和戰友們出發去了云南前線,這段時間正好是自衛反擊戰打響的日子。父親50多歲的年紀,他這個級別和年齡的干部,不可能上前線帶兵沖鋒打仗,但他知道炮火無情,人在前線仍有安全隱患。
父親回來后,每天仍然忙忙碌碌,不是在軍里開會,就是到各師或者軍區開會,一個星期我能見到他兩三次就算不錯的了。
4月初的一個周末,父親終于清閑了些,他看到我悠閑地從外面回來,就過問起我的學習。我的學習成績平平,班里52名同學,我的成績排在28名左右,為此父親常批評我不像大哥那樣學習成績好……
可等我回到客廳的時候,卻發現父親和當副教導員的大哥正在說話,很少抽煙的父親竟也煙霧繚繞起來,不時伴隨著咳嗽聲。
電話響了,父親接完電話離開了家,我問大哥,父親怎么了,大哥看了我半天,才告訴我了一個和父親有關的事情。
原來,去年年底至今年頭三個月,父親離開家的這段時間確實去了前線,雖然父親沒有跟隨部隊出境作戰,但部隊撤回后,參他與處理了許多重要的事情。
部隊剛撤回,頭一個需要處理的就是烈士的善后事宜,有些犧牲烈士的親屬接到部隊通知已經到了部隊。
但當時犧牲烈士的撫恤金是500元,然而在前線,還有一個不爭而尷尬的事實,
就是犧牲戰士的撫恤金,竟然還沒有賠老鄉馬和驢的錢多(老鄉的馬和驢有的賠了600元)。
一天晚上,一個團的團長和政委來找父親,說他們團在戰斗中犧牲了不少的干部戰士,許多烈士家是農村的,又是家里的頂梁柱,他們犧牲了,按現行標準給他們500元的撫恤金,實在拿不出手,心里很不安……
團里領導思來想去,實在找不到好的辦法,于是就想到之后指的父親。
父親說,烈士的撫恤金標準低,這是事實但也是規定。你們嫌這個標準太低,那你們有錢嗎?
團長看了看政委,說他們的農場有錢,他們也想動用這筆錢,但害怕違反紀律,不敢動用。
父親說,標準是死的,不能違背,但人是活的,辦法也是有的,動用農場經費,哪有啥不敢的,你們要這筆錢還干啥用,有比支付給烈士家屬還重要的事情嗎?
大哥說,父親他們在出發前,軍里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為了慎重起見,也曾簡單議過這個問題,首長的意思是,如果部隊匯報撫恤金低的問題,可以建議從部隊的農副業生產收入里解決。但當時軍里也沒有上級的文件,因此只能低調做事,一事一議……
得到答復的團長、政委放下了包袱,高興地從父親住所離開了。
剛才,大哥和父親說到了這個問題,父親抽著煙,止不住地長嘆……
如果有的部隊沒有農場,沒有其他的收入,那他們只好按著國家規定的標準給烈士親屬發放撫恤金了……
當時我年齡小,不太懂撫恤金的意思,等我1983年參軍到部隊以后,尤其是后來提干帶兵以后,才明白撫恤金的深刻含義。
1986年我們部隊參加老山輪戰,撫恤金標準提高到2000元。
在我看來,無論是1979年500元的撫恤金,還是1984年的2000元撫恤金標準,都是國家根據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給烈士親屬的心意。
在新中國誕生前后,犧牲了無數先烈,沒有一個人考慮到撫恤金,但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數不清的先輩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為了人民的利益,心甘情愿獻出自己的一切,這就是中國軍人可敬、偉大之所在。
二十年前,老父親病逝,他們那一代人所經歷的苦難和非凡往事,漸漸走進歷史深處。
先輩們為國家安寧拋頭顱、灑熱血的風范和精神,永遠屹立在我們的精神高地!
【素材來源于提供者,文章根據真實事件和人物采寫,圖片源自網絡,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