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我國石油開采量達到10848萬噸,同比增長1.3%,整體呈現平穩發展態勢。從區域分布來看,石油生產仍延續"北強南弱"的格局,但部分南方省份通過海洋油氣和非常規資源開發實現突破性增長。
直接給出文章標題的答案——天津領跑全國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之一,天津市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43.4萬噸的產量不僅穩居全國首位,更展現了環渤海地區持續旺盛的石油開采潛能——同比增速也達到了3.3%。
這一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大港油田、渤海油田等主力產區的穩產增效。其中,渤海海域的油氣開發尤為關鍵,隨著深海開采技術的不斷突破,渤海油田群已成為我國海上石油的重要增長極。
作為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城市,天津港完善的原油接卸和儲運設施,為石油產業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同時,區域內聚集了中石油大港油田公司、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等多家能源巨頭,形成了從勘探開發到煉化加工的全產業鏈布局。
近年來,通過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天津在提高采收率、深海鉆探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為產量穩定增長提供了技術保障。換言之,以渤海這個“新生古儲式油、自生自儲油、次生油氣藏”資源集中區為依托。
天津這個直轄市的石油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南港工業區作為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煉化一體化項目。這種"原油—煉化—化工"的全產業鏈模式。
不僅提升了石油資源的利用效率,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未來,隨著渤海灣油氣勘探的深入推進和非常規資源的開發,天津有望繼續保持在全國石油生產中的領先地位。
五大中堅力量:新疆、黑龍江、陜西、山東、廣東
2025年上半年,新疆地區的石油產量為1691.1萬噸,在全國排第二名。塔里木盆地的新發現推動其實現2.4%的增長,成為我國陸上油氣最重要的戰略接替區——正在書寫中國能源版圖的新篇章。
塔里木盆地作為主力產區,其深層油氣勘探接連取得突破,順北油田等新發現持續釋放產能。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新疆通過技術創新攻克了超深井開采難題,使得8000米以下的油氣資源得以開發利用。
同時,準噶爾盆地的頁巖油開發也初見成效,為產量增長提供了新的支撐點。作為"西氣東輸"工程的起點,新疆正在從單一的能源輸出地向綜合性能源基地轉型。
黑龍江省以1481.3萬噸的產量位居全國第三,但0.1%的增速折射出老油田的發展困境。大慶油田——這個中國工業的傳奇符號,在開發六十余年后正面臨嚴峻的資源接續挑戰。
相比之下,遼寧省的487.3萬噸,產量同比下降0.4%;吉林省的212.4萬噸,開采量減少1.9%——均出現小幅下滑,反映出我國東北地區的油氣資源的自然遞減趨勢。
為應對自然遞減,當地大力推進三次采油技術應用,通過化學驅、氣驅等方式提高采收率。同時,頁巖油開發被寄予厚望,松遼盆地古龍頁巖油示范區建設初見成效。
陜西省以1230.7萬噸的產量排名第四,0.4%的增速“僅能展現穩產態勢”。鄂爾多斯盆地作為主力產區,其低滲透油田開發技術日趨成熟。近年來,陜西在致密油開發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水平井體積壓裂等技術突破,使"磨刀石里榨油"成為現實。
同時,延安等革命老區的油氣產業振興計劃成效顯著,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陜西還積極探索"新能源+傳統能源"融合發展模式,在碳減排方面走在前列。
第五名是山東省,上半年的石油開采量為1103.3萬噸——雖僅同比微降0.1%,但依然保持千萬噸級產能。勝利油田作為我國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正經歷從陸地到海洋的戰略轉型。
渤海灣南岸的淺海油田開發成效顯著,海上平臺數量持續增加。與此同時,山東大力推進煉化產業轉型升級,地煉企業整合取得實質性進展。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山東在氫能等清潔能源領域的布局,正在重塑其能源產業結構。
終于迎來了南方省份——廣東以1082.7萬噸的產量成為南方唯一躋身千萬噸俱樂部的省份,0.7%的增速展現穩健發展態勢。南海東部油田是其主要產區,隨著深海勘探技術的突破,荔灣、流花等油氣田產能持續釋放。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在LNG接收站建設和油氣儲備方面獨具優勢,大鵬灣、揭陽等接收站形成規模效應。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廣東正積極探索海洋能源綜合開發新模式,在可燃冰等未來能源領域布局深遠。珠三角地區完善的石化產業鏈,更使其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消費和轉化中心。
在增速方面,兩大"黑馬"格外引人注目
海南省以61.7%的驚人增速將產量提升至48萬噸,鶯歌海盆地等海域的新發現功不可沒——只是當前的開采量還是顯得過于稚嫩了。
與海南省類似,四川省的石油開采量增速雖然也很高(41.9%),但產量依然很低(僅16.8萬噸)——頁巖油技術的突破為其注入新活力,但仍未達到大規模商業化開采的地步。
海南的爆發式增長主要得益于南海油氣資源的深度開發,鶯歌海盆地的新發現只是開始,隨著"深海一號"等超深水大氣田的投產,海南正逐步成為我國海洋油氣開發的重要支點。
未來三到五年,隨著陵水17-2等氣田的全面投產,海南油氣產量有望突破百萬噸級。更值得期待的是,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優勢,正在吸引全球頂尖的能源企業設立區域總部,形成集勘探、開發、儲運、交易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四川的增長則代表著非常規油氣資源的突破。頁巖油(氣)開發技術的成熟,使得四川盆地有望復制北美頁巖革命的成功。目前,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巖油(氣)示范區已實現商業化開發,涪陵頁巖油(氣)田的勘探開發也取得重大進展。
隨著3500米以深深層頁巖油(氣)開采技術的突破,我國四川省的油氣產量有望在未來五年實現幾何級數增長。
兩省的發展路徑雖有不同,但都體現了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海南依托深海裝備制造和數字油田技術,四川依靠地質理論和工程技術的突破,共同為中國能源安全開辟新的供給渠道。
在國家"雙碳"目標背景下,兩省還積極探索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推動傳統能源的綠色轉型。可以預見,隨著南海深水區和四川盆地的持續開發,海南和四川將從現在的"產量新星"成長為我國能源供給體系中的重要一極。
這不僅將改變我國石油產業"北強南弱"的傳統格局,更將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新的戰略支撐。
其他省份的石油產量簡介
內蒙古10.5%的增速同樣亮眼,二連盆地等地區的開發使其產量突破百萬噸大關,上海市(35.2萬噸,4.7%)等非傳統產區的逆勢增長,則展示了技術創新的力量。
但是,我國部分地區的石油開采面臨嚴峻挑戰——河北(226萬噸,減少4.4%)和廣西(15.6萬噸,減少27.9%)的大幅下滑,既受資源條件限制,也反映出產業轉型的陣痛。
總體來看,我國石油產業正在經歷深刻的結構調整。在保持環渤海、西北等傳統產區穩產的同時,南海深水區、西南頁巖油(氣)等新領域的突破,以及內蒙古等新興產區的崛起,正在重塑我國油氣供應格局。
未來,如何平衡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實現高質量發展——盡快挖掘海洋潛能,突破巖油(氣)的商業化開采技術,將成為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