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北窗讀詩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雖然是雪泥鴻爪,行無定蹤,但前程遠大,總有來日可期。
人在宦途,身不由己。這些,蘇軾赴任鳳翔通判時就明白,故途經澠池時,他作《和子由澠池懷舊》,既是鼓勵弟弟蘇轍,也是自我慰藉。
人生無常,世事多變,沒有預期,純屬偶然,就像與澠池的緣分那般,蘇軾離開杭州十五年后, 與莫君陳不期而遇,雨中同飲西湖之上。
從滿頭青絲到鬢染霜華,十五年看似短暫,可對蘇軾來講,卻如滄海桑田,與好友故地重游,縱是曠達如他,撫今憶昔,也不免感慨萬千。
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
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蘇軾 《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
簡譯:
人生在各處的相遇都是偶然的相逢,此次相逢,恍如夢中,你我的頭上都有了白發。
久別歸來,再次沉醉于西湖的雨景,不見這雨珠入船的景象,已經有十五年之久了。
賞析:
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
“莫同年”即莫君陳,“同年”是指在科舉考試中,同科考中的人的相互稱呼,莫君陳與蘇軾同在嘉佑二年進士及第,故彼此成為同年。
說來這個莫君陳也是個有趣的人,本來在這屆千年龍虎榜中位列前三甲,但他并不滿意這樣的成績,雖中進士,卻未赴任朝廷授予官職。
熙寧年間,王安石新置大法科,莫君陳再次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拿下第一名,王安石對其甚為器重和賞識,授予他刑部郎中,出知婺州。
蘇軾與莫君陳都是滿腹經綸的青年才俊、人中翹楚,指點江山,激昂文字,他們的交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彼時,蘇軾年僅二十歲。
此后的歲月,他們都行走在各自的人生軌跡上,從春風得意到黯然神傷,蘇軾經歷了人生的高光時刻,也度過了烏臺詩案后的至暗旅程。
《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時,已是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八月,時光如白駒過隙,彼時,距他們初相識,已經過去了三十二個春秋。
金榜題名時,蘇軾正值弱冠之年,到杭州相逢時,他已是知天命之年,和蘇軾一樣,莫君陳也老了,兩鬢斑白,頭上也生出了絲絲白發。
這是蘇軾第二次出任杭州,是他的始料未及,奉召回朝后,先后出任起居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歷劫歸來,蘇軾的安邦濟世之心依然強烈,可因為他的剛正耿直,再遭誣告排擠。
不能容于新黨,也不能見諒于舊黨,蘇軾自知難以在朝堂立足,故而自求外調,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知杭州,重回十五年前任職的故地。
十五年前杭州通判任滿離開時,蘇軾沒有想到還會再來,重歸也沒有料到會在杭州邂逅莫君陳,這偶然又何嘗不是宦海浮沉的不得已?
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如果說前兩句是對彼此人生際遇的感慨,有偶然相逢之喜,也含離別之悲,那后兩句則是憶舊,醉游西湖,是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慨嘆。
熙寧四年(1071年),因為與王安石變法理念不同,蘇軾自求外放,出任杭州通判,公務之余,常攜友泛舟西湖,醉心湖光山色之中。
熙寧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蘇軾與友人游湖后,來到湖畔的望湖樓宴飲,黑云翻墨,驟雨忽至,旋即天晴,水天一色美不勝收。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欣喜于望湖樓雨景,蘇軾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元祐四年(1089年)八月十四日,莫君陳兩浙提刑任職期滿,蘇軾在西湖之畔的跳珠軒為其設宴,彼時,也是一個山色空蒙的陰雨天。
屈指算來,距望湖樓醉書過去了十七年,離開杭州也已十五年,久別歸來,邂逅老朋友,再游西湖,雨中宴飲,除了歡喜,甚感幸運。
聚散無常讓人感慨,歲月流逝讓人無奈,可是,經歷了那么多,還能醉飲湖中,且與年輕時的同年不期而遇,豈知這不是命運的饋贈?
后記: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鐘情西湖風光,不論陰晴雨雪,他筆下的西湖都是空靈夢幻的,千百年來無人超越其右。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出任杭州,原是仕途失意,但西湖風光療愈了他的身心。
人生的遭遇極為偶然,則當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去對待,這就是蘇軾的人生觀,豁達通透,隨遇而安,雖是感慨萬千,卻也是喜憂參半。
彼時,蘇軾與同年醉飲湖上,憶昔撫今,寫下這首《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意蘊深遠,真切生動,值得細品……
參考資料:
《東坡樂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