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恒合土家族鄉箱子村圍繞鄉村治理重點工作召開專題會議,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一‘科’青蔥,‘合’力助‘農’”實踐團參與其中,見證基層治理“會議部署 - 迅速落實”的高效閉環,聚焦村民飲水安全與生活近況,傳遞鄉村溫暖。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干部交流討論 胡洋舟供圖)
“自來水是村民的‘生命線’,必須查細查實。”村支書的話擲地有聲。會議明確:每周三定期排放蓄水池淤泥,每月檢測水質;挨家挨戶宣傳“雨天放水10分鐘再用”。實踐團成員認真記錄,發現村里的民生工作“細到骨子里”:公路巡查要拍“前后對比照”,森林防火重點關注“三類人”(精神病人、獨居老人、兒童),連會議記錄都要附“落實進度表”。
散會后,民宿老板身份的村干部蒲自剛帶頭行動,帶著實踐團成員直奔村民家。“張嬢嬢,這水喝著有沒有怪味?”蒲自剛擰開廚房水龍頭,水流清澈見底。在76歲的譚大爺家,大家發現二樓水壓不足,熱水器很難啟動,實踐團成員當即記下位置,計劃反饋給鄉水利站。“不光查水,還得問問日子過得咋樣。”蒲自剛與譚大爺嘮起家常,從玉米收成到看病報銷,實踐團成員一一記錄在《民生臺賬》上。
(村干部在開會 王欣怡供圖)
(民俗老板兼村干部 唐梵洋供圖)
排查中,問題逐漸清晰:3戶人家水管老化導致滲水,5戶高層住戶水壓不足,雨天有7戶出現短暫水質渾濁。實踐團用彩色筆在供水分布圖上標注,紅色代表“急需維修”,黃色代表“需觀察”。“我們明天就聯系施工隊,先換老化水管。”村主任說。實踐團還建議:在蓄水池旁裝水質公示牌,每月更新檢測結果,讓村民喝得放心。
除了自來水,實踐團還協助村里做了不少事:幫獨居老人檢查電線,避免火災隱患;整理公路巡查照片,建立“問題銷號”制度;甚至陪村兩委起草《村民節水公約》,用土家方言寫著“惜水如惜糧,浪費不應當”。“這些大學生細心,幫我們把工作做得更扎實了。”蒲自剛說。
(村干部調查村民家里水質 易貞寧供圖)
(村干部走訪貧困戶 彭俊博供圖)
夜幕降臨時,實踐團成員與村干部們匯總數據,《民生臺賬》上的問題已大半標注“待解決”。窗外,箱子村的燈光星星點點,自來水管道在地下靜靜流淌,恰似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溫暖著每一戶人家。這場“會議—落實”的閉環,展現的不僅是效率,更是鄉土間的民生溫度——當干部與青年同心,民生“水脈”便永遠清澈。
通訊員 陳永豪 周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