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瑞士日內瓦傳來消息,中美高層閉門會談中,雙方就關稅等核心議題達成罕見共識,宣布取得"重大"與"實質性"進展,美國將在90天內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降至10%,中國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降至10%。
這個消息讓全球松了一口氣,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個關鍵細節:這場關稅戰從開打到現在,真正想"下跪"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要理解這場博弈的本質,不妨先回顧一段被塵封的歷史。1885年,法國在侵略越南后企圖染指中國西南邊疆,卻在鎮南關被老將馮子材打得大敗,法國內閣因此倒臺。
按理說,法國應該灰頭土臉地撤軍,但新上臺的政府卻立即派遣特使來華“和談”,甚至表示愿意做出讓步。這看似是法國“低頭”,實則是緩兵之計——他們一邊談判,一邊偷偷增兵越南,在滇越邊境修筑工事,企圖重整軍備卷土重來。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140年后的中美關稅戰竟上演了驚人相似的一幕。2025年2月1日,特朗普政府以“對等貿易”為由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4月2日,又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設立10%基準關稅,同時對中國商品額外加征34%的“對等關稅”。
表面上看,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氣勢洶洶,但這恰恰暴露了其核心矛盾:霸權野心與實際實力的嚴重錯位。
美國的關稅政策看似強硬,實則是一場“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豪賭。2025年6月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7%,核心通脹率達2.9%,創2月以來最大漲幅。
家具、玩具、服裝等關稅敏感商品價格飆升,沃爾瑪、拉夫勞倫等企業被迫提價,普通民眾的生活成本大幅增加。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超過80%的美國人擔心關稅影響個人財務,42%的人對通脹表示最擔憂。
更嚴重的是,關稅戰正在動搖美國的經濟根基。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企業生產利潤減少1181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萎縮0.2%,出現近三年來首次負增長。
特朗普政府曾宣稱關稅能“讓美國再次偉大”,但現實卻是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25年前5個月逆差總額接近6430億美元,遠超疫情期間創下的紀錄。美國商會的報告直言:“關稅政策正在削弱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這種困境的根源,在于美國試圖用19世紀的霸權邏輯應對21世紀的經濟現實。特朗普政府幻想通過關稅脅迫中國在技術、市場準入等領域讓步,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已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在5G、新能源、稀土等關鍵領域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中國展現出了“以斗爭求合作”的戰略智慧。2025年4月,中國外交部發布雙語視頻《不跪!》,明確傳遞出“不妥協、不退縮、不沉默”的立場。這種底氣,來自于多維度的反制措施:
中國對美關稅反制并非簡單的“以牙還牙”,而是精心設計的組合拳。2025年4月,中國宣布對所有美國商品統一加征34%關稅,覆蓋從農產品到高科技產品的全品類。
同時,對釤、釓、鋱等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直擊美國軍工和高科技產業的“七寸”。美國彭博社指出,這些稀土是制造F-35戰斗機、雷達設備的關鍵材料,中國的出口管制將直接影響美國國防工業。
關稅戰倒逼中國加速關鍵技術自主化。2025年,中國半導體國產化率從2022年的30%提升至50%,C919大飛機實現100%國產發動機裝機,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算力全球領先。
中國積極推動多邊合作,構建“去美國化”的貿易網絡。2025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同比增長18%,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5萬列,與金磚國家的本幣結算比例提升至45%。歐盟在權衡利弊后,選擇與中國同步解除交往限制,重啟立法機構對話。這種“朋友圈”的擴大,讓美國的關稅大棒愈發顯得孤立無援。
回到2025年的日內瓦會談,表面的平靜下暗潮涌動。美國雖然同意降低關稅,但仍試圖在協議中加入“監督條款”,要求中國定期匯報產業政策調整。這種“城下之盟”式的談判思維,暴露出其霸權心態的頑固。
歷史的車輪不會倒轉。1885年的鎮南關大捷,讓法國認識到武力征服中國的不可行;2025年的關稅戰,則讓世界看到了單極霸權的衰落。
這場博弈的最終結局,或許早已寫在歷史的邏輯里:當一個國家試圖用關稅大棒維系霸權時,它實際上已經在向歷史規律“下跪”。而中國,正以“不跪”的姿態,書寫著新的時代篇章。
參考資料:美國的“關稅大棒”傷人傷己
美媒:美國關稅政策損害經濟增長消費者正感受到影響
對等提高至84%關稅!多措反制,用事實證明中方“不惹事也不怕事”
深觀察丨美式關稅惡果:在損人和害己之間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