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德國剛剛表態愿意為美國援烏的“愛國者”導彈買單,后腳就有德國官員就跳出來威脅:“如果美國想要戰爭,他們會得償所愿”。
明明是最堅實的盟友關系,德國為何突然選擇對美國“拔刀相向”?而且據說德國之所以敢于叫板美國,是因為中國送出的3件“法寶”給了他們底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兄弟翻臉,只因錢沒談攏
事情的導火索,是華盛頓遞過來的一張賬單,這張賬單寫得很直白:你們歐洲人賣到我這里的東西,稅太低了。過去幾年,從鋼鋁到高科技產品,這種“保護費”越收越高,歐洲人雖有怨言,但也大多忍了。
然而,忍耐是有限度的,美國官員這次不再跟你繞彎子,他們甩出一個近乎羞辱性的數字:對大部分歐洲商品,征收15%甚至更高的“基準關稅”。這是什么概念?這不是談判,這是搶劫。
對德國這樣的國家來說,這15%的關稅,等于直接掐斷了它的經濟命脈。德國人引以為傲的汽車、精密機械,一旦背上這么重的包袱,還談什么全球競爭力?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的飯碗,可能一夜之間就沒了。
柏林方面幾乎是咆哮著做出了回應,當“戰爭”的字眼從一個二戰戰敗國的口中說出來,分量重得嚇人,當然,這并非真要動刀動槍,而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經濟絞殺。
挨打才明白,光埋頭掙錢沒用
德國人的“硬氣”,不是一時沖動,更像是一個勤勤懇懇的老實人,被人反復欺負后,終于想明白了:光靠老實干活,永遠只能當別人案板上的肉。過去幾十年,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都在一套別人制定的規則下玩游戲。
他們以為,只要自己產品夠好、技術夠硬,就能安安穩穩地賺錢。這套邏輯,在歌舞升平的年代,確實管用。但當“帶頭大哥”自己家里缺錢,開始不管不顧地“收割”盟友時,游戲規則就變了。
華盛頓的算盤很清楚:我的利益是唯一的核心,你們的損失,不在我的考慮范圍之內。這種赤裸裸的霸權,讓德國人徹底驚醒。他們意識到,所謂的“自由貿易”,不過是強者畫下的一條線,他隨時可以把線擦掉重畫。
你辛辛苦苦建立的產業鏈優勢,在別人的關稅大棒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就不能永遠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你必須得有自己的地,還得挖一條足夠深的“護城河”,這種痛徹心扉的領悟,才是德國敢于喊出“奉陪到底”的真正底氣。
有人硬扛住了,這就成了最好的教材
就在這幾年,德國人把目光投向了東方,一個東方大國結結實實地挨了世界上最重的一頓“組合拳”。關稅、技術封鎖、產業鏈脫鉤……所有能想到的招數,幾乎都用上了。
按理說,這早就該被打趴下了,可結果呢?中國非但沒垮,反而硬生生扛了過來。他們頂著壓力搞自主創新,把被卡脖子的技術一個個補上,建立起一個幾乎什么都能自己造的龐大工業體系。經濟數據騙不了人,強勁的增長和巨額的貿易順差,就是最好的答案。
這場長達數年的對抗,給全世界都上了一堂公開課,它證明了一件事:一個足夠大的經濟體,只要擁有強大的內生動力和完整的產業鏈,就不可能被外部壓力徹底打垮。德國看懂了,它明白了“獨立自主”這四個字,在今天的世界上,是多么奢侈,又多么必要。
與其繼續依賴一個喜怒無常的“盟友”,不如學著建立自己的經濟韌性,減少對任何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在關鍵領域,必須做到自己說了算。更重要的是,德國在中國拿到了三件分量十足的“法寶”。
中國“法寶”給足底氣
第一件法寶,是中歐高層互訪帶來的成果斐然。就在前不久,中國王毅外長7天訪問歐洲三國,恰逢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的關鍵節點,因此王毅外長的此次出行,不僅承載紀念意義,更是為雙方共建穩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俗話說禮尚往來,歐洲方面很快給出了回應,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計劃將于7月24日訪華。很明顯,這次前來,將為中歐雙方打開新的合作窗口,也可以讓歐洲國家可以進一步擺脫對美國經濟市場的以來。
第二件法寶,就是剛剛提到的中國經驗,中國與美國對抗了這么多年,發展的勢頭依然沒有絲毫衰退的跡象,像德國這樣的歐洲國家想要在和美國的對抗下不落下風,那么,中國多年來的對抗經驗對他們來說,就是必須要取的“真經”。
至于第三件法寶,那就是中國送出的合作機會。中國這些年之所以發展的這么好,就是因為不斷開辟外部市場,將合作的機會送往全球,既然想要擺脫美國的制約,那么,加入中國打造的新合作圈子,或許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全球經濟寒風陣陣、保護主義四處抬頭的時候,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如果能緊密攜手,這股力量足以穩定住大半個世界。對德國來說,這意味著它的出口有了更廣闊、更可靠的市場,足以對沖來自大洋彼岸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當你的朋友圈足夠大,你的反制手段也就不再只有“互相加關稅”這種笨拙的招數了。德國威脅要征收的“數字服務稅”,以及限制美國企業進入公共采購市場,招招都打在對方的軟肋上。
一個有趣的對比是,當美國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時,它更多的是想回到那個自己一家獨大的舊日時光,甚至不惜為此開全球化的倒車。而中國所追求的“偉大復興”,路徑卻是強調內生發展和自主可控,試圖建立一個自己摔不倒、別人也推不倒的堅實體系。
一個向后看,一個向前看,兩種不同的發展哲學,正在把世界引向完全不同的未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厭倦了被支配的命運,它們渴望一個更公平、更多元的世界。德國的“奉陪到底”,喊出了許多國家的心聲。
結語
德國的強硬,只是這股全球浪潮中最顯眼的一朵浪花。長期以來,世界經濟的玩法,就是少數幾個西方國家在高科技、金融領域“吃肉”,其他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上“喝湯”,甚至只能啃點骨頭,順便還得承受環境污染。
只是如今看來,這種不公平的秩序,正在從根基上動搖,一張全新的世界經濟版圖,正由無數只手共同繪制。未來的世界或許會更加嘈雜、充滿博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將不再那么聽話,不是嗎?
信息來源:
上觀新聞2025-07-15《德國樂為“愛國者”買單,默茨:幫烏克蘭就是幫自己》
觀察者網2025-07-21《特朗普在關稅上步步緊逼,德國態度轉變:如果美國想打仗,他們會得償所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