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超長待機”的三伏天
今年終于按下“暫停鍵”
今日入伏
全程30天
今年的三伏天時長雖短
但威力不減
6月起
全國各地已開啟“悶蒸模式”
高溫預警頻發
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
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漢書·郊祀志注》
“三伏”
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個時段
初伏開始于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
中伏開始于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
末伏則開始于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
今年6月21日夏至
從夏至日算起
第一個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
第二個庚日是7月10日(庚辰日)
第三個庚日是7月20日(庚寅日)
于是7月20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為何今年的三伏只有30天?
今年的三伏共計30天
7月20日至29日為初伏(10天)
7月30日至8月8日為中伏(10天)
8月9日至18日為末伏(10天)
夏至至立秋間只有四個庚日
因此中伏的天數是10天
“三伏”長度為30天
今年“秋包伏”的格局
(末伏全在立秋后)
正應了農諺“熱得哭”的警示
立秋后的末伏余熱持續發威
因此
掌握正確的消暑方法十分重要
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三宜三忌”
希望大家度過舒適健康的三伏天
宜吃“溫軟飯”
早餐吃熱粥或湯面
生津養胃
用餐時的配菜可選擇
蒸冬瓜與絲瓜
有效補水
適量食用醋拌菜
有助于醒脾開胃
解暑濕膩滯
宜練“清晨功”
清晨6-7點在樹蔭下快走20分鐘
回家拉伸脖頸腋窩
有助于促進汗腺排泄
防止悶痘
宜設“小涼境”
將空調開至26-27℃
風扇低速掃風
比空調直吹體感更自然
午休時鋪草席與蕎麥枕
吸濕散熱
保護頸椎
忌“冷熱二重天”
從室外剛進入室內時
直吹空調冷風易造成頭痛與面癱
冷藏西瓜在室溫條件放置10分鐘
再行食用
防止脾胃痙攣
不用冷水沖手腕腳腕
預防血管驟縮導致的抽筋
忌“濕發入睡”與“久睡晚睡”
洗澡后等頭發干透再睡覺
避免濕氣入顱導致次日昏沉
午睡不宜超過40分鐘
晚上睡眠時間不宜晚于23點
子時養陰
錯過難補
忌“強壓汗腺”
不涂厚重防曬霜跑步
毛孔堵塞易中暑
出汗后使用汗巾按壓吸汗
保護皮膚屏障
出汗后不立刻洗澡
心率平穩后再溫水淋浴
當“精簡版”三伏遇上“秋包伏”
熱浪淬煉萬物筋骨
蟬鳴熬煮歲月醇香
寶藏青年惟愿你我
心藏九秋清露
靜待天風穿堂
來源:新華網
編輯:楊雪
責編:毛莉泓
校對:馬儷伲
審核:肖宵
監制: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