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寺創建自漢唐,培修在明清,中歷宋元。千載以來,古寺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見證了不少蕩氣回腸的歷史。
1939年至1950年,光福寺的大雄寶殿一度化身有基本英文原版書籍18萬冊之多的大學圖書館。
大雄寶殿為什么會變成圖書館?瀘山千年古剎光福寺,竟孕育過一段偉大、光輝的抗戰教育史?這段歷史鮮為人知。
大雄寶殿藏萬卷,三圣殿中供英名
1937年,日寇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平、津淪陷,北洋工學院奉命內遷。
1939年年初,院長決定以瀘山七座廟宇暫作校舍,同年3月招生。9月13日,“國立西康技藝專科學校”經批準創建,院長變校長。
這所以“光福寺大雄寶殿為圖書館、三圣殿為教師辦公室”的高校,首任校長就是有“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一位拓荒者、奠基者”之稱的李書田博士。
▲首任校長李書田,圖源網絡
辦學期間,學校98名教授、講師中,留洋回國的就有60多人;院士級教授魏壽昆先生1939-1941年期間任康專礦治科主任、化工科主任;康專數學系首席教授曾炯之是我國第一位抽象代數學家......
▲教授后代至光福寺探訪父輩蹤跡,圖源網絡
如今光福寺的三圣殿除了供奉西方三圣,還供有二十位病逝西昌、有功于國家民族的康專教授牌位。
首批參軍學生,全部為國盡忠
學校早期的學生不少來自日寇占領區,一九四三年民族危亡時刻,康專是全國第二所全校男女學生全部自愿參軍高等學府。
后經學校嚴格篩選,只批準了金聲滿、朱堯夫等50余人入伍。
他們成為了駐印軍或遠征軍的一員,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他們因文化水平較高,有專業知識,有的被派作翻譯,有的作軍醫,大部分作坦克兵。
第一批參軍的50多名學生,全部馬革裹尸,為國盡忠。
光福寺歷史上光輝的一頁
史上國立康專辦學11年(1939至1950),在級別最高、考試最嚴的公費留美考試和全國大學生畢業會考中,康專接連三屆名列前茅,共招生3000余人,其中行業翹楚達1500人以上。
其中有土木工程科畢業的中國十大工程設計大師楊仲謀、獲得國家發明獎的航天高級工程師張嘉惠、航天材料專家陳明義、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田禾、遺傳育種教授王成俊……
畢業生中供職中科院、航天研究院、中國兵器研究院、中國物理研究院、核工業研究院,獲國家專利獎的康專學子,數不勝數。
西康技藝專科學校在瀘山光福寺辦學育才對國家、民族的作出了貢獻,是光福寺歷史上極其光輝的一頁。
1950年3月27日西昌解放,國立西康技藝專科學校改名西昌技藝專科學校。此后又改名為:西昌農業學校、西昌農業專科學校。
▲學校遺址紀念碑,圖源網絡
及至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與西昌師專、涼山大學、涼山教育學院整合為今天的西昌學院。
▲現西昌學院,圖源網絡
來源:西昌光福寺 (若有侵權,請私信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