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 年 10 月,北京局勢驟然生變。奉系軍閥張作霖與直系將領馮玉祥聯(lián)手發(fā)動政變,推翻了直系軍閥首領曹錕的總統(tǒng)地位。北方的亂局讓身在廣州的孫中山看到了重整全國、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可能。
此時的孫中山年過花甲,積勞成疾。面對北方傳來的電邀,身邊人多次勸阻:北上兇險,且身體狀況不允許遠行。然而,孫中山仍然堅持啟程,理由很簡單:如果錯過這次機會,或許就再沒有機會親自統(tǒng)一國家,實現(xiàn)他一生的理想。
1924 年 11 月 12 日,孫中山啟程離開廣州北上。他沿途經過黃埔軍校,特意與時任校長蔣介石單獨會面。
夜里,孫中山語氣凝重,對蔣介石說:“我就要去北京了,能否活著回來還很難說,但無論如何,我是為了斗爭而去……”
蔣介石聽后沉默,只能應聲。
此時,孫中山病情已十分嚴重,但仍在信念的支撐下前往北方。抵達上海后,他繞道日本,再到天津,病情愈發(fā)加重。
北上期間,北洋政府中的親日派態(tài)度冷淡,沒有給予足夠的尊重和照料,這讓孫中山身心俱疲。
最終,1925 年 3 月 12 日,孫中山病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帶著未盡的理想,也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
孫中山臨終前留下了三封遺囑,但自始至終都未明確指認接班人。這使得國民黨內各派系之間迅速展開角逐。
此時的蔣介石,還只是黃埔軍校的校長,地位有限。真正被看作接班熱門的人,是三位廣東籍的元老級人物:汪精衛(wèi)、廖仲愷和胡漢民。
在國民黨內部,廣東人勢力本就強大,而這三人更是孫中山身邊的心腹。相比之下,蔣介石此時雖然有軍權,但聲望和資歷都明顯不足。
汪精衛(wèi)是唯一隨孫中山北上的重要助手。他曾負責起草孫中山的政治遺囑,臨終時,孫中山也曾呼喊汪精衛(wèi)的名字。
作為年輕的革命家,汪精衛(wèi)早年因刺殺清朝攝政王而聞名,聲望頗高。許多人都認為,他將順理成章接過孫中山的衣缽。
但汪精衛(wèi)的政治基礎仍有欠缺。他為了鞏固地位,不得不尋求結盟。他注意到蔣介石的軍權日漸重要,于是主動拉攏。
起初,這似乎是明智之舉,卻沒想到,未來蔣介石的手段比胡漢民更難對付。
廖仲愷是孫中山最忠實的追隨者之一,長期擔任財政等重要職務。他堅定支持“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是左派的代表。
在孫中山逝世后,廖仲愷繼續(xù)推行合作政策,并鎮(zhèn)壓了商團叛亂,維護了黨內穩(wěn)定。
然而,他的堅定左傾也引來黨內右派的忌憚。國民黨內部分右翼人士,如鄒魯、孫科等,指責廖仲愷是共產黨秘密黨員。
1925 年 8 月,廖仲愷在廣州被刺殺身亡,年僅 45 歲。隨著他的遇刺,國民黨內走向左傾統(tǒng)一的可能也逐漸破滅。
胡漢民是國民黨內資歷最深的元老之一。早在同盟會時期就追隨孫中山,參與過多次起義,長期擔任國民黨高層職務。
1924 年孫中山北上時,胡漢民被任命為代理大元帥,權力在手。他主張反共,對國共合作抱有深刻顧慮,是黨內右派的代表。
廖仲愷遇刺后,胡漢民因嫌疑被拘留。雖然最終沒有證據(jù),但他被迫離開廣州,赴海外避風頭。
這一變故讓胡漢民的接班之路戛然而止,也讓國民黨的權力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
就在國民黨陷入混亂時,蔣介石憑借手握黃埔軍校和新編軍隊的軍權,逐漸嶄露頭角。
廖仲愷遇刺后,汪精衛(wèi)、許崇智和蔣介石三人組成特別委員會,共同維持局勢。蔣介石開始參與核心決策。
汪精衛(wèi)原想借蔣介石的軍力平衡胡漢民,卻沒料到蔣介石的野心更大。
隨著北伐在即,蔣介石掌握的軍隊成為黨內最強硬的力量。
1926 年,蔣介石以北伐總司令身份率軍出征。北伐初期的勝利讓蔣介石聲望快速上升,軍權更牢。
胡漢民被逼出國,汪精衛(wèi)因反對蔣介石也一度失勢。短短幾年內,蔣介石從最初的“后排人物”,躍升為國民黨的核心領袖。
參考資料:《蔣介石傳》《蔣介石全記錄》《民國通史》等
(圖網,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