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們!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困擾,家里的青少年好像總是有心理障礙,就像一個解不開的謎團,讓人頭疼不已。別著急,心理咨詢師郭利方給咱帶來破局指南啦!
先說說現象,青少年的心理困境就像一場悄無聲息的暴風雨。他們一會兒像霜打的茄子,突然就沉默寡言;一會兒又像火山爆發,大半夜發泄情緒。要么沉迷手機,像著了魔似的;要么對現實世界提不起一丁點兒興趣。這背后啊,其實是青春期特有的“成長陣痛”,荷爾蒙亂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社交壓力山大,就像被一個看不見的繭房給困住了。
再說說癥結,好多家長一看到孩子抵觸,就覺得是“叛逆”,根本沒注意到孩子心里的掙扎。一個摔門而出的少年,說不定正被同學排擠,孤獨得像個沒人要的小狗;一個拒絕溝通的少女,可能在家里矛盾的漩渦里快喘不過氣了。心理學研究表明,70%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是因為情感需求沒人管,可不是什么“性格缺陷”。
破局第一步,咱得用“傾聽”打開對話的缺口。別老問“為啥總這樣”,蹲下來,和孩子眼睛平視。試試說:“我發現你最近都不咋笑了,想聊聊不?”等孩子覺得你是理解他,不是批評他,他自然就把防備心放下了。有個媽媽連續三周,每天陪女兒散步10分鐘,結果女兒主動說出了被校園霸凌的事兒。
接下來得創造“安全島”,家庭和學校得雙向支持。家里得成為孩子情緒的緩沖帶,每周固定半小時“無評判時間”,全家都放下手機,就分享當天的一件小事。學校呢,弄個“心理急救包”,像匿名樹洞信箱、午間減壓游戲室啥的,讓孩子求助不再覺得丟人。
科技這玩意兒是把雙刃劍,咱別光想著禁止孩子用手機,得引導他們用科技表達自己。有個咨詢師做了個“情緒涂鴉APP”,不愛說話的孩子可以畫畫釋放壓力;還有中學搞“虛擬樹洞”直播,學生匿名提問,心理老師在線解答。技術可不是敵人,是重建溝通的橋梁。
最后說說長期策略,培養“心理韌性”有四把鑰匙。第一把是自然療愈,每周去戶外徒步,讓陽光和風聲把焦慮都沖跑;第二把是微小掌控,養養綠植、整理整理書桌,找找掌控感;第三把是藝術表達,用音樂、舞蹈、寫作代替說話;第四把是正念呼吸,每天花5分鐘“感官掃描”,專注聽覺、觸覺。
給家長們一個最后忠告,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不是“洪水猛獸”,是成長路上的“裂縫”。別老焦慮“咋辦”,學會“咋陪伴”。你不用成為完美的心理醫生,只要像一盞燈,在黑暗里一直亮著,不刺眼,但是夠溫暖就行。
總之,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其實就是“沒被好好安放的成長”。咱用耐心代替指責,用理解代替說教,那些看起來難搞的“問題”,最后都會變成他們破繭成蝶的力量。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雙重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