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春杰、常炯輝 中國和平出版社
來源:和平童書
本文約4000字,預計8分鐘閱讀完畢
商務君按:在選題籌備和出版階段,就入選了“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獲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新書剛出版兩冊,就入選“百班千人”讀寫計劃、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出版工程、“中國好書”月度推薦書目等榜單。中國和平出版社的“中國傳統故事繪本”系列為何每一冊都如此硬核?
《求五谷》實拍圖
有多少個夜晚,當我們看著天上的繁星閃爍,會想起小時候爺爺奶奶給我們講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牛郎織女、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這些經典的老故事都是那時候聽長輩反復講給我們的,也成為我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時光如梭,這些老故事就像散落在無邊大海里的珍珠,漸漸被掩埋、遺忘,而從小被民間故事喂養的孩子已經長大,我們想把最有價值的“珍珠”拾起來,留給我們下一代乃至下下代。
于是,就有了“中國傳統故事”叢書,有了“中國傳統故事繪本”系列。這個繪本系列的第一本是《從前有個十不足》,第二本是《求五谷》,以后還會有新的作品。
緣起:最開始的故事,發生在7年前
2018年,我們正在整理編輯一套6卷本的叢書,名字定為“中國傳統故事”。
“中國傳統故事”封面實拍圖
這套書的牽頭人是康麗和陳暉兩位教授,她們都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麗教授是研究民間文學的,陳暉教授是研究兒童文學的。她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果,能讓兩位教授擔當主編,想想心里就特別開心。
“中國傳統故事”內頁實拍圖
北京師范大學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都是非常獨特的學科,在全國非常有影響力。康麗教授帶領的研究生組成了民間文學團隊,從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尋找那些可以被稱之為經典的作品,來表現數千年無數普通老百姓積累的智慧。陳暉教授帶領的研究生組成了兒童文學團隊,負責必要的兒童呈現和改編,讓傳統故事更多地符合當下兒童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文化需要,同時也保留了民間文學的底蘊,不過分低幼化。
“中國傳統故事”內頁實拍圖
因為有她們的支持,“中國傳統故事”的定位也特別清晰:一是在內容上可讀性要強,篩選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民間文學作品;二是在受眾上不宜太低幼,也不宜過高,定位的是小學中高年級學生。
“中國傳統故事”在選題籌備和出版階段,就入選了“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并且獲得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
當時,我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么優秀的團隊打磨出來的作品,如何才能傳播得更好?如何才能被孩子接受?”
我們有了一個想法,就是6卷本有400多個民間故事,這是適合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是不是可以從中選擇一些來做成繪本,滿足小學低年齡段學生的需求?這個想法得到了編輯團隊的一致認可。
那么,如何具體操作呢?剛開始真的是一點思路都沒有,參考了很多民間故事繪本結果都不是很理想,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后來,我們想既然沒有可以參考的圖書,就走自己的路。
跟陳暉教授交流后,她也有這樣的想法,我們一拍即合。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圖畫書創作上也很有經驗,是北京師范大學圖畫書創作研究中心主任。
我們邀請畫家田宇來繪畫。田宇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他自己創立了田宇繪本工作室,是個極具創作天賦的畫家。
這就是陳暉教授和畫家田宇共同創作的“中國傳統故事繪本”的由來。
《求五谷》內頁實拍圖
執行: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最初我們對“中國傳統故事繪本”系列的規劃是8冊,本以為從文字版的400多個故事中選出8個來,豈不是小意思。
事實卻給了我們重重的一棒。想得越容易,做起來往往越難。我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恰恰就是選故事文本。
繪本的故事有特定的特點和要求,當時陳暉教授就說過,一是兒童性要很突出,有神仙、有法術、有變形,有夸張,有各種動物、風物,孩子們感興趣的幻想元素與認知物象有很多;二是故事線明晰,鋪陳中遞進,高潮后反轉,具有契合圖畫書結構的空間與節奏。
想要滿足這兩點并不容易。我們從400多個故事中,一遍一遍地篩選、溝通、碰撞,最終確定了第一個故事文本《從前有個十不足》。
《從前有個十不足》內頁實拍圖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因為是老兩口老來得子,對孩子嬌生慣養。久而久之,孩子好吃懶做,得名“大懶”。老兩口相繼死去,大懶整日游手好閑。幾年過后,家中空空如也,大懶只得拿根打狗棍要飯吃。土地婆婆見他可憐,偷偷給他一個要什么有什么的寶葫蘆。大懶不斷向寶葫蘆索取。
故事本身滿足了陳暉教授提出來的兒童性和趣味性,同時故事線非常清晰。重要的是,陳暉教授還改編了很適合孩子朗讀的順口溜,內容是這樣的——
神通廣大寶葫蘆,
我是大懶一不足,
肚子餓得咕咕叫,
給碗飯菜熱乎乎!
從一不足到十不足,“大懶”終于在無限的欲望膨脹之后,被打回原形,故事結束,“大懶”也終于自食其果,回到了最初一貧如洗的境地。
時間沉淀出的力量感浸透進故事里,為田宇老師的繪畫找到了方向。我們從他的分鏡1稿到分鏡3稿,從人物草圖到人物正稿,從畫面的傳統剪紙手法和手繪藝術形式,從“大懶”生活的現實世界和寶葫蘆幻化出來的世界,看到田宇老師對創作的精益求精。也從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他的辛苦,但是真正的辛苦我們只能從每次的溝通中,略窺其一二。
最后,我們看到“大懶”生活的現實世界,畫家選擇類似雕版套色版畫的繪畫語言來表達,看起來工整樸素;寶葫蘆幻化出的內容,用民間刻紙拼貼的方法來展現。兩種效果,既有差異,又合力創造出既民間、樸拙又能被當代孩子接受的畫面,最終使古老的故事在現今得以傳承和發展。
《從前有個十不足》于2023年6月出版后,入選了“百班千人”讀寫計劃、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出版工程等榜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這也證明了我們最初的判斷:優秀的民間故事繪本,是有市場的。
耕耘:扎扎實實做好手頭的事情
本來以為很快可以出版8冊,從銷售的角度來看,套裝書可以有很好的價格空間。但是在編輯《從前有個十不足》時,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經歷了一個又一個三年。
好的繪本,是需要時間來打磨的。林云社長提出來的那句“慢出版,出精品”,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她從業以來真正的心得。
在《從前有個十不足》的出版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從故事選擇的痛苦到出版后的成就感。在2025年的麥收季節,我們迎來了“中國傳統故事繪本”系列的第二本——《求五谷》。
《求五谷》選題碰頭會
《求五谷》和《從前有個十不足》的基調很像,正好可以把之前的經驗復制到這本書上。
先是文字改編。
傳統文化中廣為流傳的五谷——稻、黍、稷、麥、菽,含有生僻字,而繪本讀者年齡較低,所以,我們將五種谷物轉化為大家通俗的認知,如菽為大豆、黍為黃米、稷為小米,方便家長和孩子理解。
《求五谷》編校稿
故事中語言的重復和韻律既是民間文學的特點,也是繪本的要求,兩者完美契合,在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水神娘娘化身的老太太乞討時候的語言重復、每種小動物向五谷神求取谷物時的語言重復、小動物爭功勞時候的押韻等。
陳暉教授也像《從前有個十不足》一樣,加進去順口溜——
我要的麥穗尖又尖,
我要的稻穗沉甸甸,
我要的小米數不盡,
我要的黃米金燦燦,
我要的豆子滴溜溜的圓。
后是圖畫創作。
因為《從前有個十不足》的創作嘗試,田宇更加癡迷于對民間老故事的探索,他希望用視覺的圖文的語言來呈現古老的故事。
他在努力尋找一種或幾種中國傳統的民間視覺語言,能夠融入今天繪本的表達當中的形式,比如剪紙,比如敦煌壁畫的配色,還有刺繡,甚至石雕、木雕。
《求五谷》故事遞進思維圖(田宇/制作)
在創作《求五谷》時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新的田宇,他從中國傳統視覺里,比如白青黑赤黃這五色中尋找并獲得給養,找到一種合理的視覺語言來創作。具體到畫稿,他采用傳統剪紙拼貼技法,文圖共同講述。
然后文圖相互配合,將小貓、小公雞、小兔子、小狗和小老鼠五種動物尾巴的形狀與五谷的穗子形狀進行關聯,按照清代五谷神畫像,又將每種谷物搭配一位神仙,每位神仙按照五行和五色搭配一種顏色,環環相扣,互相輝映。
《求五谷》形象對比圖(田宇/制作)
陳暉教授對《求五谷》的繪畫風格也特別喜愛,她說是田宇富有想象力的創作成就了這本圖畫書。“通過生發情節、抓取細節,通過在造型、構圖、色彩、媒材等各方面的下功夫、用心思,田宇用中國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的魅力得以展示出來。”
傳播:在孩子心中埋下熱愛的種子
在編校《求五谷》的過程中,我們越發感覺到,五谷對當代孩子甚至家長的重要意義。
當代兒童,包括很多家長都已不了解,甚至分不清五谷是什么,長什么樣,在做這本書前,我們就是那“很多家長”中的一分子。所以編輯之初,查了很多資料來補課,最終我們選取了大眾對五谷的普遍認知:稻、黍(黃米)、稷(小米)、麥、菽(黃豆)作為基礎,來展開故事。
《求五谷》封面實拍圖
《求五谷》于2025年6月正式出版,當我們準備新書發布的相關活動時,很多兒童教育機構都愿意一起來做,因為不僅可以配合芒種節氣和麥收時節的熱度,還可以在父親節這個節點給親子家庭普及自然教育的知識。
于是,我們在中國兒童中心舉辦了品讀會暨新書首發式,其中有個特別的環節,我們邀請10歲的毛嘉惠從孩子的角度來品讀故事,并且帶著孩子們一起講讀繪本,用童真的聲音和生動的演繹,將故事中的童趣展現出來。
《求五谷》新書首發合影
毛嘉惠小朋友講讀繪本
為了提升現場的氛圍,我們策劃增加了“五谷知識問答”與“摸種子猜五谷”互動小游戲,鼓勵孩子們參與進來,在歡樂中加深了對五谷的認識。
當天下午,我們還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舉辦了《求五谷》繪本故事講讀會,因為家長的踴躍報名,最后組織了兩場活動。
《求五谷》繪本故事講讀會
7月,《求五谷》入選2025年6月“中國好書”推薦書目。主辦方說,這部圖畫書講述了因人們揮霍浪費,玉帝命五谷神收回莊稼,小動物們紛紛為之求情,最終感化神靈,恢復五谷豐登的故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傳統故事繪本”系列仍在繼續,我們還會從閃閃發光的民間故事中汲取營養,拾起璀璨的“珍珠”,帶給我們的孩子們。
2024年全國出版從業人員收入調查開啟!
去年你掙了多少錢?
歡迎掃碼參與不記名問卷調查!
分享、在看與點贊,商務君至少要擁有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