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領域一直有個“路線之爭”:一邊是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多傳感器派”,以國產廠商為主,主打安全冗余;另一邊是特斯拉FSD的“純視覺派”,靠攝像頭和AI吃飯,堅決不用激光雷達。以前國產車企大多站隊激光雷達,可最近風向變了——小鵬、華為、百度接連轉向視覺方案,這背后到底咋回事?
先說兩派的“恩怨”。激光雷達派覺得,視覺方案有硬傷:攝像頭測不準距離,暗光環境下容易“瞎”,得靠激光雷達補位才安全。可視覺派(尤其是馬斯克)直接開懟:“激光雷達是累贅!人開車靠眼睛,攝像頭就是車的‘眼睛’,加激光雷達就像人開車時拿X光亂掃,純屬多余?!?/p>
以前國產廠商確實更信激光雷達,畢竟“多一雙眼睛”總更踏實。但最近風向變了:小鵬先扔了激光雷達,還列了它幾大缺點,說視覺方案更香;華為緊跟著也推出視覺版ADS,算是默認了視覺路線的可行性;就連一直用激光雷達跑Robotaxi的百度,最近也宣布要切到純視覺,理由很實在——成本低、能快速規?;?,蘿卜快跑要和時間賽跑,純視覺部署更快更省錢。
為啥國產廠商突然“倒戈”?關鍵在兩點:一是AI算法進步了。以前視覺方案容易“看錯”,是因為算法不夠聰明,現在AI訓練數據多了,模型能更準識別物體、判斷距離,安全性不比激光雷達差;二是成本壓不下來。激光雷達一顆幾千甚至上萬塊,純視覺靠攝像頭和算法,成本能省一大截,對要大規模鋪量的車企來說,這賬算得過來。
不過,網友調侃“馬斯克有遠見”也有道理。特斯拉從第一天就死磕純視覺,沒走激光雷達的“彎路”,現在國產廠商集體轉向,倒像驗證了馬斯克的判斷。但話說回來,技術路線沒有絕對對錯,關鍵是看誰能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解決問題。激光雷達以前是“安全墊”,現在AI算法成熟了,這墊子反而成了“累贅”,自然要被優化掉。
當然,純視覺方案也不是沒挑戰。比如極端天氣(大霧、暴雨)下,攝像頭可能還是不如激光雷達靠譜,但AI的進步速度比硬件迭代快,未來通過算法優化,這些問題或許能逐步解決。
總的來說,國產廠商從“堆傳感器”到“信算法”,本質是技術成熟后的理性選擇。馬斯克確實早看透了趨勢,但國產廠商的轉向,更多是市場和成本倒逼的結果——畢竟,在自動駕駛這場長跑里,能快速落地、控制成本的方案,才是真“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