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覺得,別人敢說什么話侮辱我,那必須強硬反擊,那樣對方才不敢惹我。
但是一個人成熟后才發現,世界不是二分法。
對待侮辱,并非只有“懦弱”和“強硬”兩個選項。
非黑即白的判斷都是錯的。
而最成熟也是最狠的回擊則是三分法,也就是:字面應答。
把自己當笨蛋
字面應答,就是把自己當成傻子,笨蛋,不管別人說什么,只依照別人字面意思去答復。
全然聽不懂話里的諷刺、不滿、攻擊。
這樣一來,對方的拳頭再硬,也打不到你身上。
比如你賣東西,有個人過來說:你的東西不如隔壁的半點!
這時候,不要應激,你就把自己當成一個不通人情世故的文盲,不要去理解話背后的羞辱。
就直接說:我沒買過隔壁的,改天我去試試。
你就按他的字面意思回答他,他就算心里想繼續羞辱你,一時半會也憋不出來。
因為你要知道,現如今社會上最怕什么人?兩個字——實在。
你一實實在在,對方所有的機心、算計、手段,都變得毫無用處。
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軟綿綿地卸掉了所有力道。
又比如有人當眾指著你的鼻子說:你會不會做人啊!
一般人早就跳起來了。
但你就睜大眼睛,無比誠懇地、狠狠地回答:會啊!
對方肯定愣住了,他預備了一肚子的話來教訓你,結果直接被你整不會了。
他要是還不依不饒,追著說:你會個屁。
你繼續老實巴交地說:不是屁,是真會。
對方還能說什么?他只能覺得你呆呆的,傻傻的,但真的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南唐后主李煜治下有個臣子叫徐竿頭,為人剛直,不知拐彎。
有一次惹怒了李煜,李煜在朝堂上大怒,指著他說:“朕要把你下油鍋烹了!”
滿朝文武嚇得不敢出聲。
徐竿頭倒好,面不改色,躬身一拜,朗聲回答:“臣一經油鍋烹熟,陛下便可品嘗了。”
李煜聽完,怒氣全消,反而被逗笑了,赦了他死罪。
一句看似呆板的字面應答,救了自己一命。
老子說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你不去爭那個高低對錯,世上便沒有人能爭得過你。
字面應答,就是不爭的最高形態。
你放棄了在言語上戰勝別人的念頭,反而獲得了真正的勝利。
字面應答的好處
“字面應答”是成年人最高明的處世之道。
千萬不要落入兩分法當中,這是最低級的做法。
比如別人說“你腦子有問題”,你如果唯唯諾諾地說“對不起,是我的錯”,那以后誰都可以來踩你一腳,覺得你好欺負。
如果你針鋒相對,立刻反擊“你才有問題,你全家都有問題”,那結果必然是矛盾升級,吵得面紅耳耳赤,最后不歡而散。
這就是兩分法,任何一邊都是極端。
成年之后你會發現,人生大部分沖突,其實不需要鬧得不可開交才能解決。
凡是想要硬碰硬,出一口惡氣的,只有兩個結果。
一是矛盾升級,最后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搞得自己心力交瘁。
雞毛蒜皮的小事,最后變成了原則問題,值得嗎?
二是對方看你上鉤了,罵完就溜了。
他舒舒服服地羞辱了你,目的達到了,轉身就走,留你一個人在原地生氣,血壓升高,半天緩不過來,最后只有自己受氣,冤不冤啊。
中國臺灣的曾仕強教授說過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不要陷入二分法,那是西方人做的事,中國人一定要懂得三分法,絕對不要落入兩邊。”
硬剛是右邊,認慫是左邊,都不可取。
字面應答,就是最好的中間道路,是那個“三分法”。
別人說你“腦子有問題”,你就如實回答:“我檢查過了,我腦子沒問題”。
既沒有認慫,也沒有挑釁,只是陳述一個事實。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做餐飲的老板分享他的經歷。
一個客人喝醉了,在店里大吵大鬧,指著一盤菜說:“你們做的菜是給人吃的嗎?”
服務員嚇壞了,不知道怎么回答。
那位老板走過去,不慌不忙,平靜地說:“你好,我們做的菜確實是給人吃的,您覺得不好吃,我馬上讓后廚給您重做一份。”
聽到老板如此“老實”的回答,雖說喝醉了,但醉漢仍然感到不好意思,酒也醒了一半,擺擺手說算了算了。
所以說,字面應答既不像認慫那樣,被人家瞧不起,也不像硬剛那樣,自己受累。
它可以坦坦蕩蕩的,讓最挑剔的顧客心甘情愿把單子給簽了,讓所有沖向你的惡意都煙消云散。
但是話又說回來,要做到字面應答,其實并不容易,是需要修煉的功夫。
做到字面應答,并不容易
人是感情動物。
受到羞辱,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反擊或者認慫,這是本能。
最常見的反應是,一旦覺得自己沒有把柄在別人手里,就反擊啊,怕什么。
但是如果自己處于弱勢,或者有把柄在對方手里,那就只能認慫,忍氣吞聲。
這些都是本能反應。
字面應答,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本能反應。
你要強行按下自己心頭那股火,別人一盆冷水潑過來,你的第一反應不是跳起來,而是感受水的冰冷,要讓自己先別激動。
再者,字面應答,完全是字面意思回應,你要克服你自己的心理障礙。
你會忍不住想:純看字面意思,會不會顯得我很呆,情商很低?會不會被人瞧不起?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絕對不會的。
相反,現在這個社會,就是自我腦補的人太多了。
一個人說話根本沒那個意思,聽的人已經腦補出了一場大戲。
一個不腦補,能夠返璞歸真的人,比大海撈針還難找。
當你能做到字面應答的時候,你在別人眼里,不是呆,而是:無可奈何。
真的拿不了你怎么樣,反而有點服氣。
最后,要明白一點,字面應答,決不能成為你玩弄話術的工具。
發心一定是“平息雙方矛盾,讓自己和對方冷靜,回到正常狀態交流”,并非是為了氣死對方。
如果你心里憋著壞,想用一種“裝傻”的方式去激怒對方,別人是能感覺到的。
一旦對方察覺到了你的動機,不管你怎么應答都沒用,他還是會逮住你不放。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叫易牙的人,是齊桓公的廚子。
齊桓公曾開玩笑說,什么都吃過了,就是沒吃過人肉。
易牙回去后,真就傻乎乎的把自己的兒子煮了獻給齊桓公。
齊桓公很感動,認為易牙愛自己勝過愛兒子。
但管仲卻說,一個人連自己的兒子都下得去手,還有誰他不敢害呢?
后來齊桓公死后,易牙果然作亂,后面被收拾了,下場很慘烈。
易牙發心是惡的,是為了投機鉆營,所以最終只會招來禍患。
真誠的“呆”,和偽裝的“傻”,是兩碼事。
字面應答的一些話術參考
這里給你一些具體場景下的話術,供你參考體會。
——對方:像你這種人,小學都沒畢業的,就別說話了。回答:我小學畢業了,可以說話的。
——對方:你就是個洗地的,收了多少錢,有錢一起賺啊?回答:沒有洗地,也沒錢賺的。
——對方:你入行沒幾年吧?回答:是的,沒有幾年。對方(追擊):難怪經驗不足。回答:我經驗挺足的。
——對方(陰陽怪氣):穿得這么漂亮,去約會幾次啊?回答:約會一次。
——對方:你這么能干,怎么還在這個位置上啊?回答:我自己不能調動我的位置啊。
——對方:一看就沒經歷過社會的毒打。回答:我經歷過毒打了。對方(追擊):你自己信嗎?回答:信的。
——對方:你家里條件真好啊,不像我這種窮苦人。回答:我家里條件是好,你窮苦不窮苦我不知道(如實說)。
——對方:你耳聾嗎?沒聽見我說什么?回答:沒聾,但我沒聽見剛剛。
——對方:我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是這樣對我的?回答:我不知道我怎么對你了啊。
——對方:朋友,你還嫩了點。回答:不嫩的。
這些回答的共性是什么?就是老實。
不辯解,不引申,不攻擊。
只承認事實,或者只否定不實指控。
像一面鏡子,對方打過來什么,就照出什么。
對方的惡意,會因為找不到附著點而自行脫落。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百分之九十都來自于誤解和過度解讀。
你以為別人在羞辱你,可能他只是隨口一說。
你以為別人在挑釁你,可能他只是心情不好。
當你放棄解讀,只聽字面,世界會清靜很多。
不過,不同場景,還要具體的看待,不能一概而論,該強硬的時候確實不能軟弱,認慫的時候確實不能含糊,沒有什么是一招鮮的,根據你的狀況來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