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藝娜巡演海報。
那藝娜參加音樂會。
那藝娜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采訪。
看著助理遞過來的兩條亮片裙子,那藝娜皺起眉頭。這與她心中設想的演出形象有點不一樣,“我不是嬌滴滴的女人。”7月5日,河北滄州,那藝娜受邀參加當地的音樂節,有些期待,又很忐忑。因為首次與樂隊現場合作,她想以最佳狀態亮相,而服裝造型最能給她自信。爭執一番后,那藝娜從衣架上取下一套剪裁利落的灰紫色西裝,出發前往音樂節。
54歲接觸互聯網,在短視頻平臺憑土味魔性神曲《愛如火》走紅,又因抽象文化在年輕人中備受歡迎。“如果沒有走紅,我應該和同齡人一樣,打麻將、帶孫子、跳廣場舞。”這個58歲的湖北農村婦女,如今已是坐擁百萬粉絲的網紅,在舞臺上、鏡頭前重啟人生。
7月5日,滄州音樂節演出前,那藝娜接受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講述她的雙面人生。
A面
自嘲玩梗
收獲大量年輕粉絲
當那藝娜站在音樂節舞臺中央,身后是幾千人齊喊出的“退票”,第一次遭遇這種事情時,那藝娜心里“咯噔”了一下。
因意外被起哄,她沒有慌亂很久,很快調整過來,以一種調侃的口吻回應,“你們喊得一點都不整齊。”滄州音樂節現場,現場觀眾又一次齊刷刷地喊“退票”。不過,這一次不是抗議,而是那藝娜和粉絲之間的應援暗號。
在互聯網上,有許多那藝娜演出的片段流傳。比如,前一秒她遞話筒給觀眾,下一秒話筒就被搶走了。有粉絲高喊自己是娜姐“十年老粉”,結果被那藝娜當場拆穿,“我出道才兩年呢。”她不懂網友說的“四六級”指的是什么,說成了“四十六級”,把“雅思過7(分)”理解成了“雅思過期”,全場哄笑。
“很多人說,看娜姐的演唱會真的很值,又是脫口秀,又是小品相聲,還唱歌。”面對網友的調侃,那藝娜不在意,“給你們解壓,你們開心了,你們在現場都笑了,我這場演出就成功了。”
那藝娜不是傳統的歌手,但性格中的豁達與幽默,讓她在網絡世界與年輕人交流自如。因為爆火的歌曲名為《愛如火》,她笑稱自己每天早晨的開嗓是“牛如叫”,開演唱會是“巡如演”,在直播間的表演是“變如臉”。
玩得起又會造梗,那藝娜因此收獲了很多年輕粉絲。她告訴記者,在快手直播時,一打開直播間全是年輕人,甚至有小學生粉絲蹲守在直播間,“他說媽媽允許他做完作業在直播間待10分鐘。”但她都會勸他們,早點去睡覺。
樂理知識懵懂
演出沒技巧全是感情
今年以來,那藝娜幾乎都是連軸轉的狀態。團隊跟她提出開一場“live house(小型現場演出)”,隨后開始了長達3個月的全國巡演。無論巡演開在哪兒,都有年輕人從各地趕來。因為票很難買,有人在評論區求票。
在粉絲群,那藝娜一段勸阻的留言廣為流傳。她寫道:“首先感謝你的喜歡,如果我在你的城市,你自身有能力,愿意來的話,來看我的演唱會是可以的,但是你花錢訂機票、酒店來看我,是不可取的。你可以給爸爸媽媽買點小禮物或者一家人出去旅游也行哈。”
有時候,那藝娜也會困惑:“最火的歌,為何同齡人不喜歡?”她也想回到同齡人中,讓更多同齡人關注。不過,當流量到來的時候,她來不及想那么多。
為了配得上這份喜歡,那藝娜開始學樂理,買了網課,學習發聲。近來,那藝娜已經連唱了8場音樂節,盡管樂理知識仍是“懵懵的”,演出現場“沒有技巧全是感情”,不過在熱鬧的互動和情緒的釋放下,這些似乎都已經不太重要了。
走紅當然有代價。采訪過程中,那藝娜的電話幾乎沒有停過,大多都是網友撥打的騷擾電話;走在路上,那藝娜也會被網友認出,請求合影、簽名,她都會答應。她說,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B面
54歲重啟人生
從農村婦女到網紅歌手
記者采訪過程中,那藝娜接到的唯一一通正常電話,是從老家湖北荊門鐘祥市打來的。
7月,那藝娜將會到廈門巡演,鄰居請求她送兩張票給家里小孩,“他們在那里讀書,想來看我的演出。”她爽快地答應了。
在鐘祥,有那藝娜的另一面。在這里,她不是網紅“那藝娜”,而是普通的農村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艷的衣服,沒事下地干活,在家做家務。休假的時候,那藝娜幾乎都是這樣度過,一如過去的54年。
命運重啟的那一年,那藝娜原本在家帶孫子。無聊之際,丈夫遞過來一部智能手機,教她使用快手等短視頻APP,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點開拍攝鍵的瞬間,她想起小時候在村里剝棉花的場景——那時沒有電視,她模仿電影《洪湖赤衛隊》里的表演,能讓滿屋子老太太忘了手里的活計。因為五官深邃,又有特效美化,那藝娜迅速在網絡走紅。
雖說是誤打誤撞接觸,但她覺得自己找到了事業,為了拍出更好的效果,她天天在家練習表演。還有幾天,那藝娜就要迎來58歲生日,但她覺得自己還很年輕,事業還可以繼續拓展。“我沒有覺得自己老,我還想干一些事。”
能堅持拍攝,一方面是有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能帶來收益。年輕時,那藝娜丈夫包了一個工地,那藝娜就在工地給丈夫的施工隊做飯。后來,工地虧損欠薪,她開始想辦法幫丈夫付清工資。“直播能掙哪怕50塊、100塊,我們也能多一點錢。”她告訴丈夫:“年輕時你養我,如今我養你。”
哪天不紅了
還能回家掰玉米
“娜姐,你這包咋才60塊?”面對鏡頭里粉絲的疑問,那藝娜舉起她的包晃了晃:“這不挺好嗎!”
走紅后,那藝娜覺得自己沒變。一件衣服不超過200元,身上10塊錢現金揣著過三天,團隊管飯就從不額外花錢。今年春節,那藝娜還以家長身份參加了孫子的家長會。
那藝娜的巡演還要演兩個月,接了3個短劇劇本,甚至把去鳥巢唱歌列進了夢想清單。“我喜歡團隊給我排得滿一點,這樣充實一點。”她說。
網絡上,有關她的爭議從未斷過:有人嘲笑她“老來瘋”,有人編造她的謠言。那藝娜學會了翻篇,“就算哪天不紅了,我還能回家掰玉米,怕啥?”
不過,掰玉米不再是營生了。這個58歲的網紅站在舞臺中央,活成了一個隱喻:人生從沒有太晚的開始,只要敢闖,皺紋里也能開出花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柴楓桔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