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 2025天津寧河七里海半程馬拉松賽事現場。田雨辰攝
右圖 位于天津市寧河區的七里海濕地。田雨辰攝
仲夏時節,來到位于天津市寧河區的七里海濕地,萬鳥翔集、麋鹿奔騰、葦海滌蕩。作為全球三大古海岸濕地之一、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古海岸自然保護區,七里海濕地被譽為“京津綠肺”。近年來,寧河區通過葦海修復、生物鏈恢復與構建等“十大工程”,重塑生物多樣性,推動“農文體商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寧河區委書記白鳳祥說,七里海濕地是重要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和發展資源,是立區之本,也是寧河抓發展、惠民生的重要保障。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生態價值更多地變成經濟價值,這是寧河生態與產業“雙向奔赴”的發展方向。
繪就生態富農新畫卷
走進寧河區岳龍鎮紅瑤甘薯種植基地,連片的薯田一望無際。“這種甘薯甜度高,富含黃酮類物質,有著獨特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效。”岳龍鎮黨委書記薄立江說。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水土條件,岳龍鎮年產優質紅瑤甘薯9000萬斤,產值突破1.9億元,全鎮農業總產值達到3.91億元,21個村中有14個村經營收入逾100萬元。今年出口紅瑤甘薯78噸,實現從“賣原料”到“塑品牌”的跨越式發展。
紅瑤甘薯的品牌化發展是寧河區“生態+農業+商業”融合發展的縮影。近年來,寧河區依托七里海濕地“金字招牌”探索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賦能農業生產模式,發展稻蟹混養、林下養殖等業態,創新推出“津沽七里海”系列品牌,統一標準、統一認證、統一標識,讓農產品從“論斤賣”向“論個賣”轉變,打造了一批市場認可度高、競爭力強的產品。
在七里海河蟹家系選育基地的稻田里,只見幾只青背白肚的河蟹在稻叢間穿行。寧河區農業農村委主任任紹輝說:“生態種養是寧河區走生態路、吃生態飯的標志。我們以‘生態+科技’賦能七里海河蟹產業發展,在2024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榜單中,七里海河蟹品牌價值從去年的3.32億元增加至今年的5.18億元。”
為延伸產業鏈條,七里海河蟹與天津農學院、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學院開展深度技術合作,圍繞七里海河蟹研發出熟醉蟹、蟹黃醬、河蟹面等一系列特色產品,迅速打開市場,七里海河蟹品牌化發展不斷提速。
“生態+農業”的立體模式顛覆了傳統農業生產,2024年,寧河區糧食總產量達到35.5萬噸,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排名天津市第一位,岳龍紅瑤甘薯喜獲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最受歡迎產品獎”,“津沽七里海”品牌銷售收入突破2.5億元,全區農業總產值超80億元。
寧河米倉,美食天堂,這是生態的饋贈,更是“生態+農業”繪就的綠富同興圖景。
擦亮文旅融合新名片
田園賞花、民宿休閑、農耕研學……眼下,鄉村旅游備受青睞。今年以來,寧河區打造了一批景區景點,形成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文旅產業集群。
作為全國首例室內外MR(混合現實技術)大空間沉浸式生態科普研學教育基地,今年5月開放的七里海生態教育中心已經成為寧河文旅的新地標。這里將MR技術巧妙地與科普教育相融合,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古海岸的滄桑變遷,成為親子游、研學游的熱門目的地。
“七里海數字博物館提供了‘可觸、可感、可交互’的沉浸式觀覽博物館體驗,也為生態研學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同時,中心還推出了游船、垂釣、餐飲等項目,將打造成為集生態研學、科技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地標。”天津寧投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運營部經理劉天宇說。
“來咯,新出鍋的肉燜米飯!”走進歷史悠久的蘆臺大集,眾多游客聚集在鍋陣旁,排隊等候寧河美食出鍋。今年以來,寧河區將百姓大舞臺、非遺文創市集等搬上大集,劃出非遺展示、特色小吃、民生服務等功能區,滿足游客購物、觀演、逛吃、打卡等需求,每逢開集日均吸引游客8萬余人次。蘆臺大集夜市結合各種文藝演出,延長消費鏈條,成為農文商旅有機聯動的縮影。這座曾見證寧河商貿往來的傳統集市,如今通過場景再造、業態創新和文化賦能,實現了從“商貿據點”到“文化磁場”的轉型。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暮色降臨,七里海鎮正信捌零年代民宿里傳來陣陣懷舊旋律。該民宿利用閑置農房改造而成,四處“淘”來的20世紀80年代“老物件”隨處可見,從復古的家具到充滿年代感的裝飾,每逢節假日“一房難求”。
“過去,村里只有零散農家樂,如今,特色民宿能留住游客住下來體驗各種寧河美食。今年以來,寧河區推進建設‘七里海鄉村旅游重點片區’,鄉村文旅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寧河區文旅局局長張雪海說。
目前,寧河區已建成開放30余處農文旅點位,打造了“春江花月宴”“仲夏夜之戀”“稻香話豐年”“奇妙冰雪緣”四季旅游場景,2024年全年累計接待游客300萬人次,比上年翻了一番,相關綜合收入突破1億元,“生態立區”的路徑越走越寬。
“發展文旅產業應以文化為基底,下一步,我們要在高端化、品質化上發力,按照‘潮白新河紅色游’‘老城鄉非遺游’‘七里海濕地生態游’‘低空經濟研學游’的布局,串點成線、連線成面,讓百姓從文旅融合中獲益。”張雪海說。
闖出消費升級新賽道
寧河不僅是生態宜居的家園,更是“體育之鄉”“冠軍搖籃”。近年來,寧河區充分發揮體育資源優勢,在七里海濕地周邊舉辦了一系列國際級、國家級賽事活動,將體育與生態、文旅深度融合,實現了賽事“流量”向經濟“增量”的轉化。
第三屆七里海半程馬拉松無疑是今年寧河體育賽事的一張名片。4月20日,這場由中國田徑協會認證的A1類賽事吸引了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名跑者。選手們沿著串聯七里海濕地、永定新河等生態地標的賽道奔跑,沿途不僅能欣賞濕地風光,還能感受空竹、腰鼓、飛镲等民俗表演帶來的文化氛圍。
賽事配套活動同樣精彩,為期3天的馬拉松博覽會首次與百年蘆臺大集聯動,吸引近5萬名跑者及親友團參與,比賽現場消費額逾45萬元,更通過“賽事+住宿+景區”聯票模式帶動形成文旅消費熱潮,讓生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
除了馬拉松賽事,寧河還舉辦了第15屆全運會群眾輪滑比賽、綠跑中國全民健康大賽等賽事。今年,寧河持續拓展“生態+賽事”路徑,自5月中旬起,陸續承辦了2025“足球小將”精英邀請賽、足球嘉年華系列活動。圍繞發展格斗搏擊業態,寧河區引進總投資20億元的戰覺城綜合體育產業園,致力于打造北方格斗賽事高地。
“這些賽事是體育競技的舞臺,更是展示‘水香寧河’的重要平臺。我們要加速推進‘場、賽、訓、產’全要素融合,走出‘市場化、社會化、品牌化、持久化、融合化’的體育產業發展之路。”寧河區體育局局長王學彬說。
“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參加各種體育賽事,周末還能帶孩子體驗生態科普研學。我們開起了民宿,生活越過越有滋味。”寧河區七里海鎮居民王艷的生活變化,折射出“農文體商旅”融合發展給百姓帶來的實惠。
如今的寧河,“農文體商旅”融合發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勢能。站在新的起點,寧河區不斷探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建立“農文體商旅”融合發展機制,發布相關政策措施,通過產業鏈的交叉、滲透、延伸、重組,建設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消費目的地,提速鄉村全面振興步伐。
七里煙波浩渺處,生態明珠正以璀璨光芒,照亮寧河區“農文體商旅”融合發展之路。(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