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酷暑,在灌南縣某村莊的稻田埂上,灌南縣人民法院執行法官蹲身拉緊卷尺,身旁法警、村委會干部、雙方當事人圍站一圈……隨著1.4畝土地邊界重新確認,一場僵持數年的土地承包糾紛,在“田間執行”中找到破局點。
糾紛溯源:確權十年難落地,三季農忙遇阻攔
事情追溯到2000年,俞某與陳某夫婦系同一村民組的村民。俞某家1.4畝土地及部分村民土地,由村委會統一發包給陳某夫婦耕種。因陳某夫婦未繳承包費,村民集體要求退地,唯獨俞某的土地始終被占用。為討回土地,俞某多年奔走:2014年村委會給予補助“暫息紛爭”,但矛盾未解;2016年,縣政府為俞某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但土地仍被占用。
矛盾在2023年激化:夏天插秧被攔、秋收農機被擋、冬播再遭阻撓——三次沖突讓俞某徹底寒心。“確權了的地,憑啥不讓種?”多次找村、鎮調解無果后,俞某訴至法院。2024年6月,灌南法院判決:陳某夫婦不得妨害俞某耕種承包地1.4畝,賠償原告俞某損失7728元。
首赴田間:丈量土地劃邊界,巧借親情搭橋梁
今年6月,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執行法官第一次上門,陳某夫婦不在家,其兒媳獨自在家。執行干警沒有轉身離開,而是拿著卷尺走進田地:“我們先把地界量清楚,讓大家心里有個數。”
正午的日頭曬得卷尺發燙,干警一邊記錄數據,一邊和兒媳聊起家常:“您公婆年紀大了,這事拖著不是辦法——法院判決擺在這,真要強制執行,對誰都沒好處。”汗水浸透的話語里,法理情理都說到了心坎上,兒媳點頭:“我勸他倆回來協商!”
再赴現場:聯動村委解心結,情理交融促和解
幾天后,執行干警聯合該村村委會干部再次上門。
這次,陳某夫婦雖在,卻仍念叨“種了這么多年,憑啥說還就還”。“判決是底線,抗拒執行可能被拘留,還影響子女......”干警遞上判決書,條分縷析講清后果;村委會干部勸道:“都是一個村的,抬頭不見低頭見,為這地吵了十年,值當嗎?”
一個小時的勸說,從“法”到“情”,從“后果”到“鄉情”,陳某夫婦終于松了口:“行,地還給他,賠償款我們也給,往后各過各的好日子。”
司法深意:田間執行顯溫度,聯動解紛固根基
如今,1.4畝土地已順利交付俞某,賠償款也在按期履行。站在剛耕整的田塊旁,俞某感慨道:“這么多年的疙瘩,終于解開了。”
這起案件的破局,藏著灌南法院處理農村土地糾紛的“巧勁”:不搞“一刀切”強執行,而是把“法庭”搬到田間——用卷尺劃清的不僅是地邊界,更是“法理邊界”;借兒媳傳聲、靠村委勸和,激活的不僅是親情鄉情,更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農村土地糾紛,看似是‘地’的事,實則是‘人’的心結。”承辦法官表示,法院始終堅持“善意文明執行”,在守住法律底線的同時,多走一步、多問一句、多聯一手,讓司法既有“強制執行”的力度,更有“化解心結”的溫度,這正是灌南法院深耕民生執行、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來源:江蘇法治報、灌南縣人民法院
圖片:汪晶金
編輯:張夢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