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春市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謀劃、全域聯動,以機制創新、隊伍強化、資源整合為抓手,全力構建富有宜春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顯著提升了思政育人質量,其思政課改革創新案例獲評教育部“全國基礎教育優秀工作案例”。
三級聯動,構建思政育人共同體。宜春市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成員單位協同發力、各中小學校整體提升的思政課建設推進機制。以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名義多次召開專題座談會或推進會,出臺《關于貫徹落實的通知》,通過擴充一批課程資源、建設一批實踐場所、培養一批優秀教師等10項舉措,推動全市思政課改革創新發展。
建立領導帶頭上思政課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年帶頭走進校園為廣大師生上思政課,通過示范引領,形成“頭雁效應”。同時,定期舉辦全市中小學書記、校長思政課教學比賽,截至目前,已有120余名書記、校長在市級平臺交流推介思政課建設思路和路徑,提升教學能力,筑牢思政課“第一課”關鍵地位。
強化考核指揮棒作用。市委將思政課建設納入各級黨委班子考核、巡視巡察及意識形態工作督查內容;在學校黨建考核、教育督導中與辦學評估、招生計劃、經費支持緊密掛鉤,壓實學校書記、校長第一責任,樹立育人導向,把思政課作為“學校第一課”抓好做實。
鍛造高水平思政主力軍。宜春市多措并舉強化思政師資隊伍,嚴把入口關,通過人才引進、省招、特崗等渠道補充522名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優化思政師資結構。創新建立兼職思政課教師制度,廣泛吸納黨政干部、“五老”人員、先進模范等入校授課,有效擴充思政育人力量。
完善大中小學一體化教研機制。宜春市推動市縣兩級配備專職思政教研員,指導307所學校建立教研共同體,共研教學方法。著力打通學段壁壘,推動建立贛西高校思政課建設聯盟、宜春片區問題式專題化團隊,遴選31名思政特約研究員。宜春學院成功申報省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項目,聯動中小學持續開展“紅色名村成長記”等實踐研學活動。
完善激勵機制。宜春市在評優評先、職稱評聘中予以思政課教師政策傾斜。常態化開展“優秀思政課教師”等評選,建設3個市級思政名師工作室,逐步發揮引領作用。市教育體育局累計開展9輪專項培訓,培養專職思政課教師2903人、德育骨干700余人次。
拓展立體化育人新場域。深挖地方文化資源,推出《永遠的豐碑》《紅色仙源》等系列特色地方課程與校本教材,在“贛教云”、學習強國等平臺展播。創新舉辦“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推動各學科教師挖掘德育元素,實現思政教育有機滲透。重點建設100門(次)市級思政校本課程,打造300節市級思政示范課。
活動載體持續出新。舉辦全市思政課成果展示活動,市委書記、市長等領導出席,通過專家講座、示范課展示、教材展覽等形式集中呈現建設成效,形成品牌效應。同時,舉辦“我愛我的祖國”“紅色誦讀”“強國復興有我”等近百項精品校園活動,常態化浸潤學生心靈。
實踐場所串珠成鏈。在全市遴選120余個思政研學場所,組織近百萬人次開展“追尋紅色足跡”等研學實踐,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積極利用“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等線上資源,探索“下課不下線”的網絡情境教學新路徑。
宜春市通過系統構建“大思政”格局,正以機制之力、師資之強、資源之豐,推動思政教育從“單曲獨奏”走向“交響共鳴”,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澎湃動力。
(劉永超 易 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