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衡陽縣演陂鎮演陂橋村,漫山桃林被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枝頭,緋紅的桃尖裹著晨露,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果農們穿梭林間采摘的笑聲,與快遞冷鏈車發動的轟鳴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鄉村振興的豐收樂章。這甜蜜的忙碌背后,離不開駐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的持續深耕。
“以前桃子熟了就愁銷路,爛在地里是常有的事。現在在你們幫助下銷路更廣了。” 種桃大戶王老板望著剛裝滿車廂的“突圍桃”,黝黑的臉上堆起笑容。
深調研破痛點 解鎖產業發展“密碼”
據企媒創氪了解,衡陽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剛到演陂橋村時,便帶著民情記錄本一頭扎進了村里的大街小巷。他們深知,要幫村里辦實事,首先得摸清“家底”——于是,田間地頭的田埂上留下了他們的腳印,農戶家中的板凳上記下了他們的對話,就連果園里正在忙碌的果農身邊,也總能看到隊員們駐足詢問的身影。
走訪中,隊員們發現演陂橋村所在的演陂鎮,憑借著適宜的土壤酸堿度和溫潤的氣候條件,種出的黃桃、水蜜桃品質格外出眾:黃桃果皮金黃帶紅暈,果肉飽滿細膩,咬開后甜香撲鼻;水蜜桃則果皮薄嫩,輕輕一剝就能露出雪白多汁的果肉,一口下去汁水順著指尖流淌,甜中帶鮮的口感讓人回味無窮。可就是這樣優質的桃子,卻成了當地桃農的“甜蜜煩惱”。
“我們種桃講究‘三分種、七分管’,從疏花疏果到施肥澆水,哪一步都不敢含糊,就盼著果子能賣個好價錢。”一位正在給桃樹剪枝的老農嘆著氣說,“你看這果子多好,個頭勻稱、甜度也夠,可去年就因為沒人知道,熟透的桃子運不出去,眼睜睜看著它們在地里爛掉,心疼得夜里都睡不著覺。”
(桃園采摘現場圖片)
融媒搭橋 讓產業聲音“聲入人心”
據企媒創氪獲悉,為了解決桃子的銷售難題,駐村隊意識到宣傳推廣是關鍵一環。隊長劉訓軍積極與當地融媒體中心取得聯系,詳細介紹演陂橋村桃子產業的發展現狀、優勢以及面臨的困境,邀請采訪人員深入桃林進行實地采訪報道。
當地融媒體立即派出了專業的采訪團隊來到演陂鎮。采訪人員頂著炎炎烈日,穿梭在桃林中,用鏡頭記錄下碩果累累的壯觀景象,用文字描繪出桃子的鮮美口感和桃農們辛勤勞作的場景。在桃林旁的空地上,采訪人員架起攝像機,對正在采摘桃子的桃農進行采訪,桃農們質樸的笑容和對豐收的期盼通過鏡頭傳遞給了廣大觀眾。
與此同時,衡陽縣局(分公司)還聯合當地融媒體中心,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專題節目,不僅展示了桃子的種植環境、生長過程,還邀請專家對演陂鎮桃子的品質進行點評,在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多渠道同步推出演陂鎮桃子的宣傳報道,極大地提升了演陂鎮桃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融媒體拍攝現場圖片)
直播破圈 按下銷售增長“加速鍵”
除了常規的新聞報道、海報推廣等傳統宣傳方式,衡陽縣局(分公司)駐村工作隊始終琢磨著如何讓演陂橋村的優質桃子“走出鄉村、走進千家萬戶”。為此,工作隊主動打破思路局限,創新性地聯合當地融媒體中心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助農直播帶貨活動,將鏡頭直接架進了郁郁蔥蔥的桃林深處。
直播當天,駐村工作隊特意邀請了深受本地網友喜愛的網紅主播走進果園。鏡頭里,連片的桃樹枝繁葉茂,飽滿的桃子掛滿枝頭,帶著晨露的清新色澤在陽光下格外誘人——。主播一邊帶著網友“云逛園”,細致展示桃子生長的原生態環境,講解當地土壤、氣候對果實品質的滋養;一邊隨手摘下一顆熟透的桃子,當場削皮切塊,咬下時清脆的“咔嚓”聲透過麥克風傳到屏幕另一端,。酸甜的汁水順著指尖滴落,主播邊吃邊笑著分享:“這桃子甜中帶點微酸,果肉又嫩又多汁,一口下去全是夏天的味道!”
生動有趣的田間講解、真實鮮活的試吃體驗,搭配工作隊提前準備的果園日常短視頻、果農種植故事等暖心素材,讓這場直播充滿了煙火氣與感染力。網友們在評論區熱情互動,“看起來也太甜了吧!”“怎么下單?我要囤一箱!”“為家鄉好水果點贊”的留言不斷刷屏,直播間在線人數一路攀升,不少網友更是直接在鏈接里下單,讓演陂橋村的桃子通過屏幕走進了全國各地的餐桌。
長效發力 為產業發展注入“續航力”
在衡陽縣局(分公司)駐村工作隊的多方奔走與精準施策下,演陂橋村的桃子終于打破了“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走出了一條越來越寬廣的銷路。如今,飽滿多汁的桃子不僅在衡陽縣本地的商超、集市里成為市民爭相購買的“搶手貨”,更借著電商平臺的東風,通過直播帶貨、線上訂單等渠道遠銷至長沙、株洲等周邊城市,甚至通過冷鏈物流發往廣東、浙江、江蘇等全國各地,讓不同地域的消費者都能嘗到這份來自鄉村的鮮甜。
然而,看著一箱箱桃子通過貨車、快遞發往各地,衡陽縣局(分公司)并沒有止步于眼前的銷售成績。他們深知,單一的銷售渠道難以支撐產業長久發展,只有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延伸產業鏈條,才能讓桃子產業真正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長青樹”。
為此,工作隊聯合演陂橋村村委共同規劃建設了村級桃子展廳。企媒創氪注意到,展廳里,剛從果園采摘的新鮮桃子被整齊碼放在竹編筐中,旁邊則陳列著統一設計的精美包裝盒——盒子印著統一的LOGO和果園風光圖案,既保留了鄉土氣息,又透著精致感,讓桃子從“土貨”變成了有辨識度的“伴手禮”。與此同時,工作隊持續聯動當地融媒體中心,通過專題報道、短視頻推廣等方式,講述演陂橋村的種桃故事,強化“生態種植、現摘現發”的品牌標簽,讓“演陂橋桃子”的名氣越來越響。
更具巧思的是,依托連片的桃林資源,工作隊還順勢推出了“生態采摘”農家樂項目:在果園里開辟專屬采摘區,搭建休息涼亭和指示牌,邀請村民參與餐飲服務,讓游客不僅能親手摘下枝頭最新鮮的桃子,還能品嘗到用桃子制作的果醬、桃膠甜湯等特色農家菜。從“賣果子”到“賣體驗”,演陂橋村正借著桃子產業的東風,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讓鄉村振興的活力在果園間不斷涌動。
當最后一縷夕陽掠過桃林,那些被采摘后留下的桃葉,仍在晚風里輕輕搖曳。這一片桃林,早已不是簡單的果木聚集地,而是演陂橋村人用勤勞與智慧編織的振興圖景。每一顆從這里出發的桃子,都帶著沙壤土的溫潤、駐村工作隊的熱忱,以及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它們走向城市的果盤,也把演陂鎮的盛夏故事,釀成了時光里最綿長的甜。(李敏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