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廣東、河南、陜西等地積極吸引在外務工、經商、求學的能人志士返鄉創業就業,在家鄉的土地上播撒下創業創新的種子,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繪就一幅人才回歸、產業興旺、百姓共富的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
近年來,越來越多在城市積累了資金、技術、經驗的各類人員選擇回到農村創業就業。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近1300萬人。這些返鄉人員涉足農業、文旅、電商等多個領域,創辦了大量經濟實體,創造了眾多就業崗位,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例如,山東省2022年歸雁項目貢獻2700億元產值,占全省農業產值12%。
為推動返鄉創業,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明確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入鄉創業;人社部等部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提出,為推動創業擔保貸款、稅費減免、場地安排、一次性創業補貼等政策“打包辦”“提速辦”,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培育、孵化、加速等創業扶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化農村改革、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將返鄉創業納入鄉村振興核心部署。
也要看到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鄉村人才支撐不足;創業項目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特色,既難以打造品牌,也無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盡管有貸款政策,但對于大型項目,資金缺口依然較大。接下來,吸引返鄉創業人才更好賦能鄉村全面振興,要在引得來、留得住、興得起上做文章,關鍵是打好三張牌。
打好親情牌,吸引“雁歸來”。利用情感賦能,構筑人才回歸引擎。以村為單位摸排在外能人(企業家、技術骨干、高校畢業生),動態更新數據庫,實現在外人才“一人一卡”動態管理。通過鄉賢聯誼會定向推送家鄉產業需求,利用春節、中秋等節日舉辦返鄉創業論壇、北京懇談會等活動,以鄉情為紐帶搭建交流平臺,邀請在外企業家、高校學者、創業能人共敘鄉情、共商發展。精準對接,搭建信息共享云平臺。實時發布閑余創業場地租賃、項目合作需求等信息,實現指尖觸達、資源直達,讓在外人員足不出戶即可了解家鄉政策、對接創業資源。
打好服務牌,提升服務質效。營造創業環境良好生態,推行“企業吹哨、部門報到”保姆式服務機制,提供一站式審批服務,讓返鄉創業者輕裝上陣。在資金扶持上,探索設立專項產業投資基金,直接投資潛力項目,拓寬融資渠道;政府通過貼息、補貼,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特色金融產品。引入多元化融資渠道,形成“政府引導、銀行主貸、擔保增信”的金融服務體系,有力破解融資難。強化要素保障,夯實創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多處標準化廠房。
打好發展牌,完善產業生態體系。鏈式招商,構建產業集聚生態圈。圍繞重點產業鏈條和特色產業優勢,開展以商招商、以情介商、以產引商,重點引進特色產業上下游項目。形成“創建一處站點,引進一個項目、帶來一個團隊、落地一個園區”的倍增效應。通過產教融合鍛造鄉土人才方陣,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加大本地人才培養,開展針對性技術培訓課程,培育復合型“新農人”。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關麗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