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跨越時空的信件悄然抵達,帶來一曲激動人心的紅色旋律,訴說一段令人動容的紅色歷史……7月20日上午,由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沉浸式博物館研學“穿越時空的匯響——百代小樓沉浸式研學活動”,在《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紀念館(百代小樓)精彩上演,拉開了2025年暑期“家門口的博物館”青少年研學系列活動的序幕。
孩子們手持“1934年的來信”認真聽老師講解
《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紀念館(百代小樓)內,早早聚集了前來參加活動的孩子和家長。他們手持聶耳寄出的信件,在小樓內探索。這是一封聶耳在1934年4月寫給司徒慧敏的信,內容關于探討《風云兒女》主題曲初稿事宜。但因為“時空扭曲”,這封信來到了2025年,指引著一群青少年開始一場沉浸式紅色追光之旅,共同完成任務,幫助這首歌曲得以創作完成。
觸摸老唱片教具
整場活動隨著基于歷史的劇情展開,10多種還原歷史細節的互動道具被精心安排在各個環節——《義勇軍進行曲》的曲譜、1935年金城大戲院的電影票、灌制國歌的老唱片、“愛國新聲會”邀請函……活動將博物館參觀與劇情互動有機融合,孩子們不僅可以觸摸老唱片教具,傾聽老唱機里發出來的歷史回響,還可以對百代小樓里的歌曲進行打分,選出自己喜歡的歌曲。
“我們希望孩子不是簡單地聽故事、看展覽,而是以參與者的身份走入歷史、理解歷史。”研學項目策劃人張淳淳表示,如何深度挖掘博物館文物的故事,可以有多種方式,“我們通過各種互動,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參與到故事中來,從而引導孩子們了解國歌的歷史、背景故事。”
聆聽老唱機播放的音樂
“聽到20世紀30年代老唱機播放的聲音,我感覺像是穿越到了過去。”馬上就要升七年級的何同學認真寫下自己對歌曲的評分,《國際歌》《漁光曲》《賣報歌》……這些爺爺奶奶哼唱的歌讓她感覺既熟悉又陌生,“這次的活動代入了故事劇情,每個人還要完成任務,更加引人入勝,讓我們更有學習的興趣。”
為百代小樓里播放的歌曲打分,選出孩子們最喜歡的音樂
據了解,“穿越時空的匯響——百代小樓沉浸式研學活動”將覆蓋整個暑期,7月和8月的每個周末都會開設一場,對全社會開放報名。
該活動還聯動徐匯的其他紅色場館,如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上海公安博物館、上海電影博物館等。凡參加百代小樓課程的青少年均可獲得一張“匯響卡”,憑卡可享受上述場館提供的多項聯動福利,覆蓋打卡、紀念、文創、互動等多個層面,獲得多元化的博物館紅色研學體驗。
記者:王永娟、陸海捷
編輯:寧平英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