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國防務媒體、中國網絡都出現一款類似“臺風K”的裝甲卡車:它與南方型號相比,北奔“鎧甲”做了比較大的技術改良;
南方型“鎧甲”裝甲卡車安裝大功率空調、散熱孔、第三代8X8底盤,沒有武器,沒有車外探測系統等,車廂內設22-24個折疊座椅,單次可運送3個步兵班(約24人),20輛車即可投送1個步兵營;公路時速達100公里,最大行程超800公里,適合長距離兵力轉運;
西北版本的裝甲卡車基本取消散熱孔,加強防御裝甲,感覺采用全封閉狀態:畢竟西北地區風沙大、氣候多變,防止風沙滲透車體內部還是很重要的,此外還有一個隱蔽車體熱源的考慮;車體采用復合裝甲,可抵御7.62毫米穿甲彈及炮彈破片,底部V形結構增強防雷能力(抵抗8公斤裝藥地雷);輪胎為防彈自封型(“前進”GL073A),中彈后仍能以低速行駛數十公里脫險;7組隔艙化油箱設計避免燃油系統“一損俱損”—不過,他居然也沒有安裝武器站,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其實,“鎧甲”標配應該有一挺12.7毫米機槍的……其實,俄軍的“臺風-K”面對烏軍哥行無人機群,6個輪胎全毀是常態;缺乏車載探測系統和自衛武器也讓俄軍不得不放棄它們給敵軍;
烏克蘭戰爭證明,俄軍臺風-K多次被擊毀、繳獲,主要原因就是連自衛武器都沒有,體態龐大(容易被探測系統定位),熱源明顯—結果,烏克蘭在波蘭協助下使用德國柴油機恢復了繳獲車的戰斗力……
同理,“鎧甲”車體龐大(長10米、寬2.6米、高3米),易暴露目標且越野能力弱于履帶車輛,山地/泥濘地形通過性受限:除非火力、火控、防護做出巨大改進(成本呢?)!所以,它只能用于低烈度對抗下的巡邏、快速運兵、反恐(外國用戶需要升級防護和火力)、鎮暴等使用:它的車頭設計估計考慮到撞擊需求—將步兵班運送到離前沿5-10公里區域換乘步兵戰車—問題是“無人機群面前無后方”:俄軍都被迫搭乘裝甲步兵戰車、電驢、電雞前往前線了,“鎧甲”也面臨同樣難題;因此,它不會大規模裝備我軍;
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動力充沛、載重大、車內面積率足夠,他卻是定向能武器站的選擇:可以加裝定向能武器站及其模塊,快速機動、固點/野戰防御(得到其他武器系統掩護),打擊無人機/FPV等倒是一把利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