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生制藥的60億美元出海交易震撼全球時,國內醫藥行業的另一戰場正悄然升溫——2025年上半年,49起并購交易以127億元的總規模,勾勒出行業從“野蠻生長”向“精耕細作”轉型的清晰軌跡。
量穩價降
2025年的醫藥并購市場,呈現出與出海熱潮截然不同的冷靜氣質。數據庫顯示,上半年并購數量與2024年持平,但交易金額同比減半,這一“量穩價降”的特征,實則是行業理性回歸的信號——告別了動輒數十億的“天價收購”,企業更傾向于以“小步快跑”的節奏填補戰略空白。
從交易標的看,三大主線尤為突出:
中藥價值重估:上海醫藥以9.95億元增持上海和黃藥業至60%控股,不僅鎖定麝香保心丸這一年銷超20億的中藥大單品,更將膽寧片出海加拿大的成熟路徑收入囊中。這標志著中藥企業從“資源爭奪”轉向“國際化能力并購”,為經典名方的全球布局提供了新范式。
產業鏈垂直整合:奧浦邁14.51億元收購澎立生物的交易,將臨床前CRO業務納入細胞培養CDMO體系,形成“研發-生產”閉環。這種“上下游咬合式并購”,使企業在生物藥研發成本高企的當下,實現了20%以上的流程效率提升。
稀缺資質卡位:上海萊士42億元現金收購南岳生物的交易堪稱教科書級操作——后者擁有的湖南省唯一血液制品生產資質,與9家漿站、500噸設計產能形成“資質+產能”雙護城河。收購后上海萊士漿站總數躍升至53家,1778噸的采漿量將使其穩居行業第一梯隊。
地域分布上,國資背景企業的動作尤為搶眼。上海、北京、廣州等地依托百億級產業并購基金,推動本地龍頭進行跨區域整合。例如上海醫藥的增持交易,便獲得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基金的專項支持,這種“資本+產業”的協同模式,正在重塑區域醫藥產業格局。
驅動邏輯
2024年“并購六條”的余溫尚未褪去,2025年地方政府的百億級基金已密集落地。上海100億生物醫藥并購基金、北京500億醫藥健康產業基金、廣州100億上市公司發展基金,形成了覆蓋全國的并購資本網絡。政策的精準發力,正在打破過去并購中的“審批壁壘”“支付瓶頸”與“估值僵局”。
證監會在2025年陸家嘴論壇上明確提出“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實現創新轉型”,將醫藥行業并購審核周期壓縮至30個工作日,較2024年縮短40%。這種“監管賦能”直接推動了陽光諾和收購郎研生命等交易的快速落地——從簽署協議到完成交割僅用58天,創下行業紀錄。
市場層面的驅動力更為強勁??鐕幤蟮摹皩@麘已隆眽毫ο虍a業鏈傳導,倒逼國內企業通過并購搶占細分賽道。阿斯利康1.6億美元收購琺博進中國,正是看中羅沙司他在慢性腎病貧血領域的獨家地位——這款全球首個HIF-PH抑制劑2023年院內銷售額近20億元,能直接填補阿斯利康在腎病領域的管線空白。
而本土企業的生存焦慮更催生并購需求。集采常態化下,中小藥企的利潤空間持續壓縮,2024年已有32家上市藥企扣非凈利潤同比下滑超50%。圣湘生物8億元溢價收購中山海濟,便是典型的“求生式擴張”——通過將生長激素產品線納入診斷試劑體系,開辟第二增長曲線,2024年中山海濟1.05億元的凈利潤已成為重要支撐。
模式創新
2025年的并購市場,正悄然發生從“買產品”到“買生態”的質變。NewCo模式在出海領域的成功,正被復制到國內并購中,催生出更靈活的價值分配機制。
康諾亞在CD38單抗領域的布局堪稱典范——通過參股Timberlyne Therapeutics并授權海外權益,既獲得3000萬美元首付款,又以25.79%股權鎖定長期收益。這種“技術授權+股權綁定”的模式,正在被陽光諾和借鑒:收購郎研生命時,陽光諾和不僅支付現金對價,還約定以自研管線收益分成作為補充,使并購從“一次性交易”變為“長期共生”。
更值得關注的是“產業鏈拼圖式并購”。奧浦邁收購澎立生物后,將細胞培養試劑與臨床前CRO服務打包,推出“從靶點驗證到IND申報”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這種“1+1>2”的協同效應,印證了丹納赫“并購-整合-提效”模式在中國的可行性。
對比國際巨頭的并購路徑,國內企業正在走出差異化路線。賽默飛通過并購成為全球生命科學巨頭,靠的是“技術平臺壟斷”;而中國企業更傾向“細分市場卡位”——上海萊士專注血液制品漿站資源,科倫博泰深耕ADC技術,這種聚焦式并購反而更易在局部領域形成競爭力。
隱憂與破局
127億元的交易總額背后,暗藏三重深層挑戰,需行業以清醒認知應對。
價值評估體系的失衡尤為突出。國內企業對資產價值的判斷仍存在短板,早期技術資產的定價邏輯常受限于短期收益預期,未能充分考量全球市場潛力與技術迭代空間,導致優質資產價值被低估或泡沫化定價的情況并存。這種專業能力的差距,使得國內并購在全球價值鏈分配中仍處弱勢地位。
地緣政治的隱性風險不容忽視。跨國并購中,知識產權歸屬、技術轉移限制等問題日益凸顯,部分地區的產業保護政策可能對并購后的技術協同形成阻礙。尤其在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等戰略領域,技術壁壘與地緣博弈交織,增加了跨境整合的不確定性。
整合能力的普遍不足是最大瓶頸。多數企業仍停留在“收購即結束”的認知層面,對并購后的文化融合、流程再造、資源協同缺乏系統性規劃。技術團隊與管理團隊的磨合不暢、研發管線與市場渠道的銜接斷層,往往導致標的資產價值難以釋放,甚至拖累主體企業的原有業務。
破局的關鍵在于構建“三維評估框架”:技術維度需聚焦全球稀缺性與臨床價值,以FIC(首創新藥)潛力和平臺型技術為核心指標,擺脫對跟隨性創新的路徑依賴;市場維度要建立“國內醫保+國際商業化”的雙軌測算模型,兼顧短期收益與長期布局;組織維度應將團隊穩定性納入核心條款,通過股權激勵、研發協同機制確保關鍵資源不流失。唯有如此,才能讓并購從簡單的資產疊加,真正升級為價值創造的引擎。
結語
當ASCO年會上中國藥企的73項口頭報告震驚全球時,國內并購市場的127億元交易正在完成更深刻的變革。這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一場以并購為手術刀的“行業手術”——切除低效產能,縫合技術斷層,重塑價值鏈條。
政策紅利仍將持續釋放:創業板第三套上市標準為創新藥企打開融資通道,百億級產業基金提供并購彈藥,而跨國藥企的“專利懸崖”還將釋放更多合作機會。東吳證券預測,到2030年中國醫藥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0億元,并購整合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推力。
或許正如上海醫藥收購和黃藥業時的戰略宣言:“我們收購的不只是一款藥,而是中藥國際化的整套方法論。”2025年這49筆交易、127億元的數字,終將成為中國醫藥從“規模時代”邁向“價值時代”的里程碑。
參考資料:
《2025年上半年醫藥并購“量價齊升”:政策加持下,高頻小額交易成主流》,晨娛碼頭,2025年7月11日
2.東吳證券:《中國創新藥行業2030年展望報告》
3.灼識咨詢:《醫藥行業并購整合白皮書》2025版
4.各上市藥企并購公告及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
圖片來源:攝圖網
聲明:本內容僅用作醫藥行業信息傳播,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藥智網立場。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