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平壤西城區筒子樓響起金屬敲擊聲。 43歲的金玉善提著鐵桶奔向公共蓄水池——這是每天最重要的戰役。水流變細的瞬間,她突然用身子堵住排水口,朝身后喊:“順伊媽!快接第三桶!” 兩個女人相視大笑,濺濕的褲腳在零下十度結出冰凌。
這一天,她兜里揣著全家命脈:
→ 印金日成頭像的糧本(每月20斤大米額度)
→ 丈夫工廠發的肉票(紅紙:節日特供)
→ 卷邊的自由市場許可證(藍卡:每周三準入)
雙軌物價下的生存術
國營商店的玻璃柜臺凝著霜氣:
大米:0.01元/斤(憑糧本)
大同江啤酒:0.3元/瓶(工人票兌換)
冷面:0.5元/碗(需提前三日登記)
而隔街的黑市正沸騰:
→ 中國產羽絨服:1200元 (售貨員三年工資)
→ 二手華為手機:2000元 (貼膜印著“嶄新出廠”)
→ 最扎眼是那件刺繡襦裙——標價1000元,玉善瞥了眼標簽,默默把給女兒買藥的布票藏得更深
“在這兒過日子得有兩副心腸?!庇裆瓢鸭Z本換的雞蛋藏進棉襖,轉身在黑市以5元/個倒賣。多出的4.5元,正好買包中國掛面——這是筒子樓主婦們發明的“雞蛋匯率”。
二手家電里的星火
玉善家的“現代化”是部十年史詩:
▍2008年 鄰居淘汰的收音機 (用二十斤糧票換)
▍2016年 中國留學生轉讓的電飯煲 (丈夫三年不喝啤酒攢的錢)
▍2023年 冰箱進駐那晚,全家圍著摸了三小時
“插電那天像請了尊神!”女兒英姬把舍不得吃的蘋果放冷藏室,三天后捧出霉斑哭成淚人。如今這臺上菱冰箱貼滿磁貼,遮蓋著補了又補的裂痕。最珍貴的磁貼是太陽能板形狀——去年停電季,丈夫用廠里廢料自制光伏板,冰箱成為全樓唯一亮著的“燈塔”。
科學家崔大爺家是另一種光景:作為核能研究員,國家分配了雙開門冰箱。但他總把配額牛奶分給筒子樓孩子:“我這把年紀,就圖聽娃娃們笑?!?/p>
六點鐘后的平行宇宙
傍晚六點,國營商店鐵門嘩啦落下。售貨員李英愛瞬間變臉——扯掉深藍工裝,套上黑市淘的仿韓版大衣,胭脂抹得飛起。
“白天當冰山,晚上當火焰!”她在自由市場支起掛面攤,把糧本換的掛面分裝小捆,每捆加價五毛。丈夫蹲在旁邊賣二手書,突然拽她衣角:“城管!” 兩人卷起包袱狂奔,像極了八十年代中國的“投機倒把”。
而在大同江畔,男人們正享受黃金時刻。玉善丈夫老金舉著三毛錢的啤酒瓶:“上海表弟月入三萬,房貸兩萬八!我呢?”他拍拍工友的肩,“下班喝口酒,回家熱炕頭——咱這才是社會主義!”
太陽能照亮的婚房
英姬的婚事卡在一臺筆記本上。
男方母親放出話:“連電腦都沒有,怎么考公務員?” 玉善咬牙掀開炕席——下面壓著全家五年積蓄:
→ 糧本省出的雞蛋錢
→ 丈夫戒酒攢的硬幣
→ 她偷縫中國時裝賺的外快
自由市場里,那臺貼滿膠帶的聯想筆記本標價1800元。玉善顫抖著還價:“1500行不?姑娘等它結婚...” 商販指著太陽能充電板:“加200,停電也能用。”
婚禮那晚,筆記本循環播放《金達萊盛開的地方》。突然停電,英姬不慌不忙拉開窗簾——月光穿過太陽能板,在筆記本屏幕投出流動光斑,滿屋賓客驚呼:“比霓虹燈還漂亮!”
蓄水池邊的中國夢
玉善的秘密藏在蓄水池底。
用防水布裹著的中國時裝雜志,是她用三十個雞蛋換的。今夜她正照著雜志縫裙子,女兒突然回家:“媽!我被派去丹東貿易了!”
燈光下英姬展開藍色許可證,玉善卻摸到女兒掌心老繭——為爭取外派,她在服裝廠每天多縫五小時。蓄水池倒映著母女交疊的身影,玉善突然把雜志塞進女兒行囊:“把這‘中國夢’帶出去,再帶個真電腦回來!”
晨光再臨蓄水池時,玉善看見水面漂著個東西——英姬悄悄留下的華為手機,貼著便簽:
“媽:太陽能充好電了
視頻存了100個裁縫教程
等我從丹東回來,
給您買真雜志!”
她笑著把手機貼在心口。遠處國營商店排起長隊,自由市場的吆喝穿破晨霧,男人們的啤酒瓶在陽光下泛起金泡。
#AIGC熱點大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