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下,一方銅墨盒、一支舊木槍、一副舊眼鏡,靜臥展臺。它們見證著紅色歷史,承載著革命精神,刻印著紅色記憶。
7月15日,太原市晉劇藝術中心大劇場內,由中共太原市委宣傳部、太原警備區政治工作處、太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主辦的“賡續紅色血脈強國復興有我”2025年全民國防教育主題活動拉開帷幕。
3件革命文物穿越時空,成為國防思政課的亮麗名片。
1 銅墨盒:打不爛的精神堡壘
作為本次活動的開篇之作,《不朽印記》以太原革命文物為時空密碼,讓文物“走”出展覽館。伴隨著講解員的生動講述,一件件革命文物所承載的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轉化為可感知、可傳播的時代精神符號。
毛澤東主席說過,干革命要靠“兩桿子”,即筆桿子和槍桿子。首位革命文物推薦人,中共太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侯麗琳推薦的文物是一方銅墨盒。它,長0.08米,寬0.0529米,重0.17千克。
她說:“這方銅墨盒,曾經是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山西國師’)最尋常的文具。然而,它卻在民族危亡之際成為青年學子最有力的武器。”
銅墨盒的故事,在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講解員劉佳的生動講述中,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聽眾。
1935年,華北事變陰云壓境。北平學運的火星灼燙著山西國師學子的心。他們走上街頭散發傳單,以慷慨陳詞喚醒民眾。可是,聲援北平的學生運動卻遭到了反動當局的血腥鎮壓。眾多學生遭到開除關押,更有甚者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在黨的領導下,山西國師的學子們迅速轉變斗爭思路。他們讓手中的筆和墨盒成為抗日救亡的有力武器。當街道上的吶喊化為油墨里的抗爭,小小的銅墨盒成了打不爛的精神堡壘。短短三個多月,數千份傳單如漫天星火照亮了山西大地的沉沉暗夜,點燃了民眾心中的革命火焰。
在劉佳看來,這不僅僅是銅墨盒的故事,更是90年前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用生命寫就的時代答卷。“今天,我們接過歷史的墨盒。作為宣傳工作者,我們就是要傳承這種以文鑄魂、以文化人的使命,讓文字傳遞力量,凝聚力量,讓國防教育春風化雨,讓紅色基因薪火永續。”侯麗琳那鏗鏘有力的發言,仿佛穿越時空的號角,激蕩著在場每一個人的心靈。
2 木槍:撐起抗戰“半邊天”
身著軍裝的太原警備區政治工作處上校主任周志俊,健步走上舞臺,眼神中透著剛毅。他是第二位革命文物推薦人。“我的身邊,正是抗戰時期用于訓練的木槍。這支長1.64米、重僅1.3385千克的木槍,與現代武器裝備相比,顯得頗為簡陋。然而,正是這樣一支制作粗糙的木槍,卻鍛造出了山西抗日救國的巾幗英雄。”周志俊鏗鏘地說道,因為她們堅信,武器裝備的差距可以用信仰彌補,訓練條件的艱苦可以用意志克服。
隨著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講解員寧舒暢的深情講述,現場觀眾仿佛被帶回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1936年深秋,受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劉少奇的委派,中共山西公開工作委員會與閻錫山當局建立了特殊形式的統一戰線,辦起了完全按正規連隊建制的“山西抗日軍政干部訓練班”。“山西抗日軍政干部訓練班”先后發展到12個連隊,其中有一支完全由女同志組成的“娘子軍連”。她們來自全國17個省市及愛國華僑。
當時,年輕的女孩子能夠勇敢地走出家門,投身軍旅,這在許多人眼中無疑是女性人生中破天荒的事情。然而,這些人未曾料到,正是這些敢于直面戰火的女孩子們,涌現出無數令侵略者聞風喪膽的抗日女英雄,宛如穆桂英再世。
軍事訓練極其嚴格且異常艱苦。數九寒冬,她們的臉龐被凍得通紅,雙手僵硬,淚水在稚嫩的面龐上悄然滑落。三伏盛夏,她們頭頂烈日,手持比自己高出許多的木槍,一站就是半天。為了使射擊更加穩定和精準,她們即使雙手磨破也毫不在乎。
這支木槍,見證了她們的成長與蛻變,也成了那段崢嶸歲月的珍貴記憶。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她們的脊梁挺起了山西抗日救國的“半邊天”。
周志俊說:“今天,我們的武器裝備早已更新換代,可是,這支木槍所承載的忠誠信仰和戰斗精神,永遠是我們克敵制勝的力量源泉。”
3 眼鏡:見證偉大征程
展臺上,一個斑駁的眼鏡盒中,放著一副鏡片有些泛黃的眼鏡。它,就是第三位革命文物推薦人——太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成員、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李晉推薦的文物。
這副眼鏡,不僅記錄了王新亭將軍從典當行學徒成長為開國上將的傳奇故事,也見證了人民軍隊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征程。
他的故事,在太原解放紀念館講解員李君的講述中,漸漸鋪展開來。
1908年,王新亭出生在湖北孝感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因家境貧寒,12歲的他進入典當行成為一名學徒。由于長期在昏暗的燈光下記賬、讀書,他小小年紀就成為高度近視患者。1930年,王新亭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僅3年時間就從士兵升至紅九軍政治部主任。
1948年10月,太原戰役打響。東山四大要塞之一的小窯頭,憑借其堅固的防御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難以攻克的據點。王新亭指揮的第八縱隊,就負責攻打這里。
第八縱隊于1948年10月26日發起猛烈攻勢,戰斗異常激烈,戰場上一片焦土。在王新亭的指揮下,我軍戰士冒著彈雨奮勇向前。
王新亭先后打三次,前兩次硬攻均告失敗。最后,王新亭采取“滾桶式”戰法,即前一支部隊打一陣后休整,后一支部隊接著攻打,不給敵人喘息機會,才將小窯頭拿下。
太原解放紀念館講解員李君說:“從學徒到上將,王新亭在苦難中覺醒,于戰火中淬煉,他以畢生戎裝詮釋對黨的忠誠。如今,我們靜靜地凝視著這副眼鏡上的硝煙痕跡,實則是與百年奮斗史進行對話。”
時至今日,我們透過泛黃的鏡片,仿佛還能窺見王新亭在昏黃燈光下運籌帷幄,決戰千里的身影。
3件革命文物,3段革命歷史,它們穿越時空而來,成為國防思政課上最生動的教材。通過這些文物,人們不僅了解了革命歷史,更深刻領悟到了革命精神的內核與價值。它們激勵著每一個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記者 梁耀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