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吳昌碩? 丙辰(1916年)作 松濤白云 立軸
作者:吳昌碩? (1844~1927)
創作年代:丙辰(1916年)作
尺寸:142.5×55.5cm
材質:水墨綾本
形制:立軸
題識:穹嶐高百丈,一氣俯清虛。春水到堂下,白云真隱居。松濤騰海若,峰朵拂芙蕖。千古供游眺,吾宗仰闔閭。丙辰夏,吳昌碩。
鈐 印 吳昌石、歸仁里民
出版:《墨美(第十五號·吳昌碩特集)》,第11頁,日本墨美社,1952年。
來源: 梅舒適舊藏。梅舒適(1914-2008),原名梅舒適郎,日本書法篆刻藝術泰斗。1948年在日本創立”篆社”,曾任日本書藝院理事長,日本篆刻家協會理事長,吳昌碩藝術研究會副會長,西泠印社名譽副社長。青年時期師從日本篆刻家河西笛洲,并向吳昌碩弟子王個簃求教,致力于以吳昌碩為中心的近代中國篆刻藝術的學習和研究。畢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推動兩國之間友好關系的發展。
說?明
附梅舒適(1914-2008)題吳昌碩印蛻一紙,款署:吳缶翁晚年刻石章四方:美意延年、萬事隨緣是安樂法、侶鶴、袌圓天。壬戌(1982年)秋仲,后學梅舒適鈐并識于攝北百二匋磁研齋之南窗。鈐印:梅
▲吳昌碩? 丙辰(1916年)作 松濤白云 立軸(局部)
此幅吳昌碩1916年所作《松濤白云》,以水墨綾本為媒,展卷即見山巒巍峨如鑄,松林蒼勁似鐵,形制軒昂,盡顯缶廬晚年雄渾蒼潤的筆墨氣象。畫面主體以焦墨渴筆皴擦山勢,線條如金石鐫刻,轉折處澀進頓挫,復以淡墨積染,形成“穹嶐高百丈”的峭拔之勢;松干取隸書一波三折之態,枝虬如龍爪攫石,松針焦墨點厾,密處似青銅饕餮紋,疏處若逸士振衣,風起時枝葉摩挲似聞金石相擊之聲。尤見匠心者,中景松林以濃淡墨色疊壓,如海濤翻涌,暗合題跋“松濤騰海若”之境,而“峰朵拂芙蕖”則借遠峰淡墨潑染的虛化處理,若芙蕖隱現云海,虛實相生。
▲吳昌碩? 丙辰(1916年)作 松濤白云 立軸(局部)
全作以綾本為載,經緯紋隱現如山石肌理,墨色滲透絹縷間,形成獨特的斑駁肌理:云煙以留白勾描,綾紋與水墨交融,恍若“白云真隱居”的玄遠禪意。右側豎排題字行草書氣脈貫通,字勢取法石鼓文之渾厚,間參黃山谷奇崛之姿,“穹嶐高百丈”五字如斧劈崖壁,墨色濃重如漆,與畫中峰巒形成“書畫同源”之趣。詩中“春水到堂下”暗藏畫幅下方若隱若現的溪流,以花青點苔如碎玉濺雪,更添清幽;題跋末句“千古供游眺,吾宗仰闔閭”以篆籀筆意落款,呼應吳昌碩對先賢文脈的追慕。
▲吳昌碩? 丙辰(1916年)作 松濤白云 立軸(局部)
吳昌碩此作以“金石氣”為內核,筆法兼具篆籀之渾厚與行草之跌宕。山石皴擦以焦墨渴筆為主,線條如刻刀鑿鑿,棱角分明處見金石碑版之力,而轉折處又以淡墨濕筆調和,形成“剛柔相濟”的韻律。松針以焦墨攢點,密處如鐵蒺藜叢生,疏處若疏星朗月,筆觸間既有“屋漏痕”的澀勁,又含“錐畫沙”的流動感。尤值一提者,畫面右側松干以隸書筆意揮寫,一波三折間暗藏《石鼓文》的渾圓骨力,與左側山巒的篆籀皴法形成“縱橫開闔”的視覺張力。全作雖以水墨為媒,卻以濃淡枯潤的層次變化展現“滿紙煙云”,近景松林以焦墨重彩壘疊,如銅墻鐵壁;中景云霧以淡墨濕染暈開,似紗籠青峰;遠景山巒則以花青漬染,墨色由濃至枯若云煙蒸騰。
▲吳昌碩? 丙辰(1916年)作 松濤白云 立軸(局部)
此作經日本篆刻泰斗梅舒適舊藏,其題簽“松濤白云”四字,古拙如金石拓片,與缶廬筆墨形成跨時空呼應。梅氏畢生精研吳昌碩藝術體系,曾于西泠印社論藝稱:“缶廬山水之妙,在以刻刀入畫,松石皆帶金石聲。”觀此作,可見其以書為骨、以印為魂的創作真諦——山巒如鐵鑄,云煙似印拓,而綾本經緯與墨色共生的滄桑感,更添“古意新生”的厚度,恰似吳昌碩“強抱篆隸作狂草”的藝術魂魄,凝練成此件缶翁山水典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