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誰都不知道,在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泥土里居然藏著一件改寫古蜀文明研究史的國寶。
后來被命名為“商周人面魚鳥箭紋金王冠帶”的文物,就這樣被扔在路邊的泥土中被無視了整整一個月。
誰也沒想到這個巴掌大的金帶,會成為連接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的關鍵證據,最終成為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金沙遺址博物館
2001年2月,成都金沙村小區施工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突然從泥土中滾出幾件墨綠色的東西。
施工隊長跳下駕駛室查看,發現是幾塊帶著花紋的玉器,他當即叫停施工,察覺這個東西不大對,于是撥通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電話。
接到消息的考古人員趕到現場,土坑中已經散落著數十件玉器和象牙殘片。
參與過三星堆發掘的老專家陳顯丹蹲在坑邊,突然抬頭對身邊的人說——通知所里,全員待命!
接下來的搶救性發掘中,考古隊陸續清理出大量文物,
不僅有長達 1.8 米的象牙、雕刻精美的玉琮,還有造型奇特的金面具,這些文物的風格讓在場的專家們想起了15年前的三星堆遺址。
金沙遺址發掘現場
但發掘工作并不順利,3月初的成都陰雨連綿,雨水不斷沖刷著發掘現場,給文物保護帶來極大困難,
考古人員不得不搭起塑料棚在泥濘中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
由于人手不足,所長提出先重點保護大型器物,次要區域可暫緩清理,這個決定差點讓那件關鍵的金冠帶永遠埋在土里。
難得放晴的一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張擎結束了祭祀坑的清理工作,決定到之前暫緩清理的區域走走。
他從1996年參加工作以來,參與過二十多次重要發掘,對古蜀文明有著深入研究。
張擎帶著學生沿著工地邊緣的小路巡查,路邊是被推土機翻過的土堆,混雜著磚塊和混凝土塊。
金沙遺址發掘出的文物
他知道古蜀人有在祭祀后掩埋寶物的習俗,有時重要文物會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走到一個土堆旁時,陽光反射出的一點金光引起了張擎的注意。
他蹲下身剝開表面的泥土,發現了一個暗黃色的帶狀物體,戴上手套輕輕取出后,這個長約 20 厘米的東西突然卷曲起來,露出了上面的紋路。
是黃金!張擎仔細觀察著,心跳不斷加速——他在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見過幾乎一樣的圖案!
張擎一邊用軟紙包裹金帶,此時他還不知道這個被忽視了30天的文物,會揭開困擾考古界十幾年的謎團。
當年三星堆遺址發掘時就留下過很多未解的謎團,其中有個現象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作為古蜀國都城,三星堆出土的玉器數量少得反常,尤其是象征權力的玉禮器遠不及同時期中原遺址的數量。
當時有學者推測,可能是三星堆人在遷徙時帶走了玉器,但一直沒有證據支持這一說法。
張擎發現的金冠帶送到實驗室后,修復專家立即進行了清理。
在顯微鏡下上面的圖案清晰地展現出來:人臉線條流暢,魚的鱗片和鳥的羽毛都刻畫得極為精細,箭頭的形狀與三星堆金杖上的完全一致。
更重要的是,圖案的布局方式——以人臉為中心,魚、鳥、箭頭環繞 —— 與三星堆金杖的構圖邏輯完全相同。
這不是普通的裝飾品,古蜀人用圖案傳遞權力信息,這個金冠帶和三星堆金杖上的圖案,可能是同一個王族的標志。
這個發現讓考古界振奮不已,如果兩者屬于同一王族,那么三星堆玉器稀少的原因就有了合理解釋,
很有可能隨著政治中心從三星堆遷至金沙,玉器等貴重物品也被帶到了新的都城,這件金冠帶成了證明這一推斷的關鍵證據。
制作這條冠帶工藝比想象中要復雜得多,需要將金塊反復捶打延展。
金帶最薄處相當于三張A4紙的厚度,在沒有金屬模具的情況下,僅憑工匠的手感就能將黃金捶打至如此均勻,其技術難度不亞于制作三星堆的青銅神樹。
金沙的金冠帶和三星堆的金杖
更令人驚嘆的是圖案的制作工藝,圖案是用尖銳工具在金帶上反復刻畫而成,線條最細處僅0.1毫米,需要在放大鏡下才能看清。
這種微雕技術在同時期的中原文明中極為罕見。
這些發現讓人們對古蜀文明有了新的認識,
過去認為古蜀是蠻夷之地,但金冠帶展現的工藝水平證明,這里曾存在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有著獨特的審美體系和技術傳承。
在后續的研究中,專家們發現金冠帶上的圖案可能與古蜀人的天文歷法有關:
鳥代表太陽,魚代表月亮,箭頭可能象征星辰運行的軌跡,這一發現為解讀古蜀人的宇宙觀提供了新線索。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以后,這件金冠帶被放在太陽神鳥展廳的中心位置。
為了讓觀眾看清上面的圖案,博物館采用了特殊的燈光技術,在不損傷文物的前提下,將圖案放大投射到墻上。
如今每天都有游客在展柜前駐足,聽講解員講述這個路邊撿來的國寶的故事,
這件曾經在泥土中被忽視30天的文物更讓人們意識到:歷史有時就藏在不起眼的角落,等待著被發現、被解讀。
或許考古的魅力就在于此,人們永遠不知道下一腳會踩到什么,也永遠想不到一件小東西能講述多么宏大的故事。
參考資料:
《成都金沙遺址考古報告(2001-2005)》,文物出版社,2009 年
張擎:《金沙遺址出土金器研究》,《考古學報》,2006 年第 2 期
《三星堆與金沙:古蜀文明的兩個高峰》,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年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 —— 商周金冠帶》,2015 年
《中國考古學年鑒 2002》,文物出版社,2002 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