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譚連喬個人捐助物資10多萬元,帶領團隊募集愛心物資700多萬元,為30所鄉村學校建立圖書室,令5萬多人次受益
“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點,匯聚力量。”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在這場有關愛與被愛的“雙向奔赴”中,每個人都能聽到回響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陸波岸
30年前,為了不讓一名山區貧困女孩失學,她自掏腰包資助其讀到大學。10多年前,她牽頭成立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愛心坊公益聯合會(以下簡稱“愛心坊”),與志愿者一起籌集善款物資,幫助更多山區孩子實現夢想。如今,看到都安瑤族自治縣永安鄉安蘭小學多了新教學樓、食堂、宿舍和體育設施,河池市數十所學校師生受益于數百節公益課,數以萬計的孩子得到溫暖冬衣、文具和書包,她感到很欣慰……
譚連喬是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水力發電總廠的一名退休職工。30年來,她滿懷熱情奔走在公益路上,帶領愛心坊志愿者走遍瑤鄉山山水水,從物質幫扶到精神呵護,為困境中的孩子照亮希望之光。
迄今為止,譚連喬個人捐助物資10多萬元,帶領團隊募集愛心物資700多萬元,為30所鄉村學校建立圖書室,令5萬多人次受益。
今年2月,譚連喬因罹患癌癥、醫療費高陷入困境。得知消息,各地愛心組織和人士紛紛伸出援手,令曾經幫助眾多困難人士的譚連喬感慨不已。
“公益,是我經歷和可能經歷的最美好的事。”譚連喬這樣說。
譚連喬(左一)在入戶走訪慰問困難學生 受訪者供圖
黑暗里的一束微光
“哪個同學沒有鞋子穿,就不能來學校。”回憶起上學時班主任說的話,童年受過窮的譚連喬哽咽了:“我能體會那種滋味和心情,就想力所能及地幫助那些孩子。”
自己淋過雨,想為別人撐把傘。1995年,26歲的譚連喬回老家吃喜宴。飯桌上,鄉親們無意間談起一名山區女孩的境況:小學三年級,家境貧寒,媽媽離家出走、爸爸常年外出、與奶奶弟弟相依為命。因為學費和生活費難以為繼,女孩面臨失學。
“我個人工資無法幫助很多人,就想先幫她把家撐起來。”幾天后,譚連喬到學校找到女孩,提出只要她肯讀書,自己愿意一直資助其讀到大學畢業。
女孩多年后回憶,譚連喬的出現和資助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讓她看到了希望。“無論過得多么艱苦,我都要努力讀書”。大學畢業后,女孩重回家鄉,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從幫扶第一個孩子開始,譚連喬每年都奔波于都安的大石山中,累計服務群眾5萬多人次。“一想到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就在山的那邊,無論如何都要咬著牙前進。”譚連喬說,這是她堅持下去的動力。
都安瑤族自治縣九渡鄉一名少年,8歲時不慎被火燒傷。因家中貧困,少年未能得到很好治療,無法正常走路,每天用手“爬”著去上學。
譚連喬知道后,專門到少年家里探望,為他募捐籌集5萬多元善款,幫他聯系醫院手術治療。康復出院后,少年變得更加陽光,還獲得了廣西殘疾人運動會游泳冠軍。
“改變一個人困頓的現狀和封閉的心靈,讓孩子的未來變得更陽光更美好,這是做公益希望達到的最好結果。”譚連喬很欣慰。
瑤山里的團團火把
“我來自工薪家庭,個人力量畢竟有限。”譚連喬說,籌建愛心坊,是希望號召和組織更多的愛心力量,參與更多的公益活動,關愛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2011年,譚連喬和幾名志同道合的朋友籌建愛心坊,并于2012年正式注冊成立,譚連喬擔任會長至今。這些年,譚連喬組織參與的公益活動超過1000次。
物質幫扶,為困難家庭和學生送去溫暖。2012年開始,愛心坊組織開展“石山育苗”瑤山兒童成長援助計劃。譚連喬帶領志愿者跋山涉水,實地走訪幾十所大山學校,整理400多名困難中小學生檔案,籌集愛心資金200多萬元,以“一對一”發放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困難學生。
僅2019年,愛心坊就組織了60多場公益活動,涉及助學、愛心圖書、救助等,為孩子們送去價值50多萬元的物品,受益學生6000多人次。
注重精神呵護,關愛孩子們的身心健康。2024年8月10日,都安瑤族自治縣東廟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歡聲笑語。愛心坊志愿者通過舉辦預防校園霸凌講座、五子棋大賽和空瓶投框等活動,讓山里不同村屯搬至此地的孩子歡聚一起,幫他們交朋友,更好融入新社區,增強歸屬感。
愛心坊組織的“童心綻放”瑤山第二課堂活動等多個項目,涉及愛心助學、義賣、環保、康復等多個領域,用各種方式呵護人們特別是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堅守傳承,看到前行力量。愛心坊黨支部書記韋桂棉說,不少受譚連喬幫扶和愛心坊關愛的孩子,長大后也加入愛心坊,用行動回報社會。目前,愛心坊會員超過300人,志愿服務區域覆蓋全縣19個鄉鎮253個村(社區)。
“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點,匯聚力量。”從“一個人的公益”到“一大家的公益”,譚連喬說,這些年,愛心坊志愿者付出大量精力和時間。他們一如既往對公益的支持,讓她看到了堅守傳承的力量。
撐起愛心傘
今年2月,譚連喬被診斷出身患多種惡性腫瘤。面對嚴重病情和不低的醫療費用,她和家人犯了難。得知消息,從官方到民間,從線上到線下,從縣內到縣外,無數人為曾替別人“遮風擋雨”的譚連喬撐起“愛心傘”。
“從創辦愛心坊公益聯合會搭建助學橋梁,到發起母親健康行動守護瑤山婦女健康;從帶領愛心媽媽志愿者團隊關愛留守兒童,到疫情期間組建巾幗志愿者逆行保供,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瑤山的冷暖。現在,讓我們共同為這位用半生溫暖瑤山的姐妹點亮希望之光。”都安瑤族自治縣婦聯及時發出倡議。
“安心治療,保持好心情,我們都陪著您。加油,一定能戰勝病魔。”譚連喬幫助過的一個女孩捐款時,通過微信鼓勵譚連喬,“是您教會我們,人人獻出一點愛心,困難慢慢都會迎刃而解。”
不少外地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紛紛轉賬幫助,網絡倡議的評論區被“愿好人平安”的祝福刷屏。“感謝大家的關心、幫助和支持。你們給了我生的希望和與病魔斗爭的勇氣。”譚連喬通過各種方式感謝關心她的人。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在這場有關愛與被愛的“雙向奔赴”中,每個人都能聽到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