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易弋力
近日,一場名為“‘荷’伴計劃”的城鄉融合實踐,在簡陽市平泉街道梓桐村與高新區盛華社區之間上演。通過產業共商、“以桃換‘淘’”、荷塘研學等多元環節,有效破除城鄉要素流動梗阻,推動產業、資源、治理、文化深度融合,為城鄉融合發展探索出可觸可感的生動路徑。
以桃換“淘”,激活資源流動“一池春水”
“媽媽快看!我用小汽車換了大桃子!”盛夏七月,成都高新區盛華社區的匯錦城廣場熱鬧非凡。孩子們帶著七成新的閑置玩具、完好的書籍趕來,換回一袋袋來自梓桐村的新鮮桃子?!边@場“以桃換‘淘’”的巧妙聯動,淘走的是閑置,換來的是聯結。僅一天時間,活動便收集了400余件玩具、300余冊圖書,兩天后它們就流動到了梓桐村有需要的家庭。這樣一場接地氣的活動,按下了城鄉資源互動的“啟動鍵”,讓“社區治理合伙”的理念照進現實——居民、企業成為城鄉聯結的主動“合伙人”。
以“荷”為媒,奏響情感共鳴“和諧樂章”
循著荷香的指引,盛華社區15組家庭和8家企業走進了“十里荷花長廊”景區,荷塘成了生動的“自然課堂”和“情感紐帶”,“田間講師團”帶領著城鄉社區親子家庭體驗特色的荷塘研學,講述荷文化淵源,指導植物拓染?!皩?,使勁兒!脈絡才清晰!”一片片荷葉的紋路被拓印在帆布袋上。與此同時,來自盛華社區的愛心企業代表帶著“暖心包裹”走訪了梓桐村的獨居老人,與困難家庭一一結對認領,約定今后將持續提供關懷與幫助。從城市到鄉村,從物資幫扶到情感共鳴,這場雙向互動打破了“城”與“鄉”的物理界限,讓“村居互嵌”從概念變成了可觸可感的生活場景。
以“鏈”促興,繪就鄉村振興“未來圖景”
融合的可持續,要落腳在產業共興與發展共享。在梓桐村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座談會上,深層次的共鳴得到了凝聚。荷塘邊,梓桐村與盛華社區相關負責人熱烈探討農產品進城、荷塘研學、農旅產品設計與推廣、鄉村文化挖掘等發展路徑。城市企業不僅為農產品包裝、銷路出謀劃策,更鄭重承諾組建雙方資源對接平臺,將幫扶常態化。荷塘畔的物產精準對接到城市市場,鄉村發展需求得到了企業力量的有效回應,一條從“田間到餐桌”、從“輸血幫扶”到“造血共富”的產業鏈條,正乘著荷風加速鋪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從“以桃換淘”的資源激活,到“以荷為媒”的情感交融與產業共興,兩場活動如同雙槳,有力劃開了城鄉融合的壁壘。這不僅是一次閑置資源的優化配置,更是一次鄉村供給與城市需求的精準對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