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的楊再春先生終于寫完了人生的最后篇章,擱筆拂袖而去,這位謙和、寬容的老人坦然的與世界告別。楊再春先生作為當代中國書壇的風云人物,畢生都致力于書法的研究和普及,是民眾心目中十分敬仰的一代大師。
楊再春先生的書法曾經風靡一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百業待興,楊再春先生和劉炳森、蘇士澍、范曾等人共同創建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推動當代書法進入專業化發展道路。
同時楊再春先生率先進入書法教育普及領域,利用電視和出版物等形式教授書法,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書法名家。
楊再春先生慣用長峰,執筆較高,加上他精熟、多變的筆法,讓他的創作演示如同筆墨舞蹈,極具觀賞性,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別的書家專注于教授臨帖時,楊再春先生另辟蹊徑側重于教授章法和創作,他的《行草書章法》一書幾經再版,銷售超過千萬冊,為很多學書者提供了創作指導。
由此可見,楊再春先生是富有開創精神的探索者,正如他的書法一樣在當時顯得特立獨行。
與楊再春先生同時代的書家大部分宗唐楷和宋元行書,但是楊再春先生則以魏碑為根,并將魏碑筆意充分與隸書和行草書融合,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楊再春先生是少有能夠將魏碑筆法拓展至隸書和行草書而不顯違和的書法家,他的書法筆力勁健多變,結字奇肆多姿,章法規整嚴和,既守傳統古法又不失新意,充分展現出他對傳統的敬畏和對創新的勇氣。
楊再春先生書法聲名遠播,曾經作為國禮贈送外賓,當今中國書壇的一些大家都曾受教于楊再春先生。
然而后期卻遭到很多爭議,其中并非全部都是吹毛求疵,也有一些客觀原因,導致人們對楊再春先生書法產生了質疑。
首先是方筆太多線質顯得不夠厚重,這是很多以魏碑為主的書家的通病,線質不夠厚重的作品更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其次是為了追求藝術效果,用筆夸張、結字奇肆但是顯得過于刻意雕飾,甚至有炫技之嫌,不夠淳樸自然。
第三個性過于鮮明缺乏審美參照,人們能夠從啟功先生書法中看到柳,從劉炳森先生書法中看到顏,但是魏碑風格多樣,且審美小眾,所以很多人難以從楊再春先生書法中看到明確的傳統出處,這就沒有了審美參照,容易產生審美歧義。
楊再春先生晚年依舊熱衷于書法創作,但是因為筆力衰弱,氣韻不足,創新匱乏,陷入范式,難有當年風采,因此也被人質疑已經淪為“江湖體”。
其實對于楊再春先生書法的爭議,顯示出當代中國書法藝術水平的整體提升,這與楊再春先生為書法發展做出的貢獻密切相關。
如果沒有楊再春先生等人當年的大力推動和堅持探索,當代中國書法很難進行專業化發展,也很難有現在這樣的繁榮景象。
楊再春先生已經逝去,盡管圍繞著他書法的爭議還在,但是他對中國書法做出的巨大貢獻將永遠被后人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