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白蠶蛾成蟲(圖片來源:inaturalist.org)
撰文 | 河邊的卡西莫多
審校 | 劉六七
在這個夏天,南方很多的街頭都出現了頗為驚悚的一幕:綠化樹木突然像入冬一樣大量落葉,而在樹干上則是堆滿密密麻麻的白色小蟲。這些蟲子還會掉落在車輛和行人身上,還有人因此出現了瘙癢、紅腫或者過敏的情況。
今年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行道樹就像一夜入冬,葉子全掉光了(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情況在西南地區,尤其是重慶附近最為嚴重。那么這些蟲子是什么,它們為何突然暴發呢?
根據相關部門的研究,今年在南方爆發的蟲害,主要集中在??崎艑俚闹参锷砩?,“罪魁禍首”是一種名為褐斑白蠶蛾(
Triuncina brunnea)的幼蟲。
它與我們更為熟悉的家蠶同屬于鱗翅目蠶蛾科,和家蠶一樣,褐斑白蠶蛾的一生也會經歷卵、幼蟲、蛹、成蟲(蠶蛾)四個不同的發育階段。成蟲會把卵產在榕樹附近,當春暖花開的時候,幼蟲就會從卵殼中鉆出,然后以榕樹葉為食。待經過幾次蛻皮后結繭化蛹,變成會飛的蛾子。
褐斑白蠶蛾生命周期(圖片來源:重慶市城市管理局)
這些蟲子食量非常大,它們在取食葉肉后會留下網狀葉脈,被害葉片逐漸變褐,就像被火燒過一樣;蟲害嚴重時,樹木枝干上的葉片會掉光,并且影響新葉的萌發。每年各地園林部門都會在不同季節對褐斑白蠶蛾進行防護和治理,不過想要完全遏制這種蟲子非常困難。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榕樹是很多南方地區常見的行道樹,甚至可能是最多的行道樹。就以重慶為例,小葉榕和黃葛樹是目前當地城區占比最多的喬木植物,全市種植數量超過了30萬株,很多區縣榕樹作為行道樹的比例超過了60%。
黃葛樹(
Ficus virens),又名黃桷樹、 馬尾榕、大葉榕,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原生植物,目前也是重慶市的“市樹 ”(圖片來源:sciencephoto.com )
雖然作為我國南方的本土樹種,榕樹具有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等特點。但榕樹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它發達的根系在地面上,很容易造成路面的破壞,把人行道上的地磚拱起,導致路面凹凸不平;在地下則會穿透建筑物,破壞地下管網設施。
榕樹強大的“絞殺”能力,不僅可以殺死依附生長的其他樹木,甚至可以使房屋變成危房,因此它們還有了“榕樹不容人”的說法。
柬埔寨的吳哥窟很多遺址,正是被榕樹所“吞沒”,建筑與樹融為一體(圖片來源:mr-angkor.com)
正因為寄生在榕樹體內,想要完全消滅褐斑白蠶蛾并不現實,總會有“漏網之魚”。而且這種蛾子生長速度特別快,在我國南方一年可以繁殖4-5代。在每年6、7月盛夏之時,這種蟲子已經繁殖了2、3代了。這些“蟲二代”完全適應了當年的氣候環境,一旦環境適宜,榕樹處于生長旺盛階段,充足的食物也會讓褐斑白蠶蛾大量生長。
重慶地區褐斑白蠶蛾生活史(圖片來源:重慶地區褐斑白蠶蛾的發生與防治[J])
其實往年的此時,行人走在街上也經常能看到這種蟲子,但今年尤其的多。根據科學家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南方很多區域受到前段時間氣候影響所致。褐斑白蠶蛾比較喜歡高溫干燥的氣候,而今年西南地區5、6月份高溫日數比較多,刺激了褐斑白蠶蛾的大量出現。
重慶街頭榕樹上的褐斑白蠶蛾幼蟲(圖片來源:mr-angkor.com)
所幸隨著榕樹葉子掉落的褐斑白蠶蛾雖然看起來嚇人,但它們本身沒有什么毒性,落到身上拍打掉即可。當然,這種蟲子身上的刺毛也有讓人過敏的可能,如果一旦接觸皮膚產生了紅腫或者瘙癢,應該及時就醫。
那么防御這種蟲子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出行時候攜帶一把遮陽傘,一方面可以在現在炎熱的夏季抵御強烈的紫外線,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阻止褐斑白蠶蛾的幼蟲掉落在我們身上。對于園林部門來說,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開展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并且應該考慮園林植物的多樣化,增加行道樹的種類,以遏制病蟲害的蔓延。
參考資料:
[1] 高瑜. 重慶市合川區行道樹調查研究[J].廣西林業科學, 2019, 48(4):6.
[2] 段渝萍.萬州區小葉榕主要害蟲的發生與防治策略[J].安徽農學通報, 2007, 13(9):88-89.DOI:10.3969/j.issn.1007-7731.2007.09.043.
[3] 丁文川,汪良芳,曾治中.黃葛樹褐斑白蠶蛾生物學及防治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1.DOI:CNKI:SUN:XNND.0.1991-03-006.
[4] 張東林,李玉芳,向見.重慶地區褐斑白蠶蛾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 2013(20):121-122.DOI:10.3969/j.issn.1007-5739.2013.20.076.
[5] 重慶市氣象局. 高溫日數統計.http://cq.cma.gov.cn/sqxj/qxfw/gwrs/
[6] 褐白蠶蛾屬 中國生物志庫.https://species.sciencereading.cn/gatherSearch/species?sublibraryId=kinby3xnaLmukDWEAnqIT&name=%E6%98%86%E8%99%AB&category=%E5%8A%A8%E7%89%A9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