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標準正經歷著微妙而深刻的變化。隨著平權法案的終結和校園言論環境的日趨復雜,一種新的評估維度悄然興起——申請者是否具備"處理分歧的成熟能力"。
哈佛大學二年級學生亞歷克斯·布隆齊尼-文德爾在《紐約時報》直言不諱:
“我們不僅學習如何解微積分,還要精通另一項核心技能——優雅地裝模作樣。自從招生辦把‘分歧處理能力’塞進申請要求后,全美高中生突然都變成了哲學辯論大師、跨文化調解專家、溫和克制的社會活動家——至少在500字的文書里是這樣。”
這篇文章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當高等教育機構試圖通過申請文書來篩選"文明辯論者"時,他們很可能只是在獎勵又一種精心設計的表演。而這種表演,最終會由誰買單?
下文以第一人稱敘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FindingSchool 拓校
我申請大學前的那個春天,我們私立學校的升學指導(主要帶我們這些白人學生)把我們年級叫到體育館,說最高法院快要把“照顧少數族裔”的政策(平權行動)給禁了。不過,他們發現了個漏洞:雖然大學以后不能直接按種族挑學生了,但大概還能問學生
“種族怎么影響了你的人生”。我的指導老師管這叫“身份問題”。于是,我和大多數同學一樣,開始琢磨怎么把“我是白人”這事兒說得更有意思點。
去年春天,我為了轉學,又經歷了一次申請。這次我看到了一個新問題:“講一次你遇到不同意見或進行艱難對話的經歷。你是怎么找到共同點的?”
圖源:pixabay
這叫“分歧問題”。自從2024年春天大學校園里的抗議活動,還有美國保守派對大學的攻擊之后,越來越多的頂尖大學開始在申請里加上這個問題。一位叫Caroline Koppelman的私人申請顧問甚至說這是申請文書的“新晉頂流”。沒證據證明這股“文明禮貌”風能改善校園討論氛圍,但它看起來只會讓精英大學招生本就不公平的問題變得更嚴重。
問題在于,這個“分歧問題”——跟申請里很多東西一樣——壓根不是讓你說實話的。就像我當年拼命想顯得自己很懂“多元平等包容”(DEI)那套,現在的學生則忙著編造一個“完美的分歧故事”——既要講得精彩,又不能太出格、有風險。
“有沒有可能有人寫一篇關于以色列現狀的精彩文章,冒點險,然后被錄取?當然可能,”一位前達特茅斯招生官、現在開申請咨詢公司的Joie Jager-Hyman告訴我。“但這招生系統太嚴苛了,招生官拒絕一個學生根本不需要解釋。”
話說回來,也許大學就是想看你有沒有本事小心翼翼地處理敏感話題。關鍵可能在于“平衡”?要顯得謙遜,別顯得自己太正確。但也不能選一個你完全錯了的時候。或者,你該不該根據招生官是哪兒的人來調整答案?比如賭南方的招生官會更喜歡聽保守點的故事?
申請輔導圈現在的主流意見是:最好徹底避開政治。“我們強烈建議別寫任何太有爭議、可能讓招生官不舒服的東西,”Koppelman女士說:“避開那些熱點政治炸彈!” Jager-Hyman博士通常建議學生選個對自己有意義但又不惹麻煩的話題——比如有人說你最喜歡的課外活動是浪費時間。這算意見不同,但就像她說的,“沒人會真反對你”。
圖源:pixabay
今年秋天,更多頂尖大學——像哥大、MIT、西北、約翰霍普金斯、范德堡、芝加哥大學——將開始接受一個叫Schoolhouse.world平臺提供的“對話記錄”。這平臺是可汗學院創始人搞的,本來是幫學生學數學和備考SAT的。高中生登錄Zoom,跟其他學生和一個輔導員一起,討論移民或巴以沖突這類話題,然后根據“有同理心”、“有好奇心”、“友善”這些點互相打分。平臺會給你記分卡:參加的討論越多,別人覺得你“美德”越好,你的分就越高。
“我覺得‘尊重’是裝不出來的,”可汗先生說。希望如此吧。但在大學申請這場游戲里,什么都能拿來鉆空子。學生們總會找到辦法“玩轉”系統。而且,條件好的學生不用單打獨斗:他們有網上攻略、學校顧問和私人家教,教他們怎么“演”出真誠。
如果大學真想解決校園里“好好說話”的問題,他們不能也不該光想著在招生時把“不文明”的人篩掉。他們得看看自己。大學本科教育很少真正讓學生去面對有深度的分歧,也很少教怎么好好討論這些分歧。與其在招生材料里使勁兒挑學生“說話語氣”的毛病,大學不如多投入哲學、歷史、政治理論這些真正教人理性辯論的學科,并且培訓老師,讓他們能有建設性地引導困難對話。
圖源:pixabay
這樣做當然沒法讓美國的保守派政客們滿意。因為這需要去接觸那些他們眼中的“覺醒派”敵人(學生和教授),而不是懲罰他們。但這樣做,比在申請材料上搞小動作有用得多:它能培養出真正準備好討論大問題的學生。
說到底,大學需要更少、更好的開放式申請問題。在英國,大學統一申請系統在發現某些問題可能嚇跑窮學生后,就修改了問題。美國很多大學也恢復了看標化考試(SAT/ACT等)成績,因為連耶魯招生辦都承認,相比申請的其他部分,考試成績跟學生家里有沒有錢關系反而沒那么大。這是個好開頭——但美國大學太在意政治風向,沒把這個道理用到申請的其他環節上。先是逼學生“裝”多元化,現在又逼學生“裝”會好好吵架。接下來該不會要“裝”愛國了吧?只要這種情況繼續,我們就會繼續“定制”答案——有錢的請家教顧問幫忙“猜題”,其他人只能靠自己碰運氣——都盼著這次能蒙對。
作者:
Alex Bronzini-Vender(哈佛大學大二學生)
The New York Times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收不到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