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漲了,萬得全A指數超過去年10月8日的高點,創出本輪行情新高了。
行情不太可能一蹴而就,中間肯定會有各種波動,也沒法預判一次波動到底是暫時回調,還是趨勢真的就掉頭了。不用糾結能漲到哪,猜不準的。
計劃好開始賣出的目標位,耐心等待就行了,能漲到位置就賣,漲不到拉倒,大不了等下一波,都靠自己想開。
這個位置往上,再新投入權益就要慎重了,市場是還可能漲不少,但可能的下跌空間也不少,買入的勝率和潛在獲利空間并沒有什么優勢。
有閑錢要投的話,我覺得可以買買債券基金,安穩一些吃吃債券利息,這也是為了保存力量,等將來權益給出更好的買入價格,再把錢從債里換過去。
有人說債券現在不也在高位嗎?
確實,債券的價格和利率是反向關系,目前利率水平處于歷史性低位,債券價格就處在歷史性高位。
但債券的收益來源于兩部分,一部分是利率變化帶來的價格變化,另一部分是債券能收到的利息。
1. 價格變化部分
價格變化部分,就取決于未來市場利率怎么走。如果未來繼續降息,債券價格就會上漲,債市走牛;如果未來開始加息,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債市走熊。
期限越長的債券,在市場利率變化時的價格波動也越大。比如降息時,期限越長的債券漲幅就會越大;反之,加息時,期限越長的債券跌幅也越大。
2. 利息部分
債券的利息能有多少,首先取決于市場整體的利率水平,在此基礎上,不同債券的利率會有浮動。
期限越長的債券,利率越高,比如30年國債的利率就會比5年國債高。
信用風險大的債券,也會有更高的利率以補償風險,比如企業發行的信用債是可能違約的,同期限情況下就會比國債的利率高。
債券的收益就來自于價格變化和利息兩部分之和。
顯然,市場利率處于高位時,是債市的好買點,此時有降息空間,債券價格就有潛在上漲空間,同時市場利率高,債券能收到的利息也就高。
但即便在市場利率處于低位時,買債依然可能賺錢,因為債市的價格波動相對較小,且高低總是有些利息收入,利息的積累是可能覆蓋掉價格波動的。
國內的債基,分為中長期純債基金、短債基金、超短債基金,一般來說基金名字里沒有明確說,默認都是中長債,短債和超短債基金大都會在基金名字里寫出來。
下圖是2010年以來各類型債基的指數走勢,黑線是中長期純債基金指數,粉線是短債基金指數,超短債沒指數,咱們再畫個綠線貨幣基金指數吧:
可以看出:
1. 長債和短債的波動是同時、同向的,只是幅度不同。這種波動就主要來自于市場利率的起伏,長債受利率影響更顯著,波動就大于短債。
2. 長債的長期回報好于短債,這一部分是因為長債拿的利息比短債多,另一方面是在降息周期中長債上漲更多。
現在雖然處在利率低位,但如果對波動沒有那么敏感,我覺得中長期純債基金依然是可以買的,畢竟還有利息收入,它能提供的預期回報會略好一些。
如果對波動敏感,那就買短債基金,就算有調整,持有幾個月也大概率能漲回來。
如果覺得短債的波動還大,那就買貨幣基金,收益雖然低但是風險也小,多少有些利息,總比拿著現金好。
對債基來說,我覺得總體上不太用考慮擇時,看上面圖就知道,它本身波動空間就小,利率變化也沒法預測。
買債基的話,也不要就買一只,我喜歡多選一些大型的基金公司,每個公司選一只規模較大債基,一起持有,這樣的好處是盡可能地分散掉信用風險。
另外像場內還有一些國債ETF,有些期限超長,比如30年國債ETF,它們對利率的變化就很敏感,隨著利率變化的波動很大,這類產品更多的是去交易利率的工具,我覺得不太適合作為配置債市吃利息的標的。畢竟我們買債的目的更多還是求穩,在股市高的時候吃點利息,等著股市跌下來的時候好抄底。
其他信息:
1. 7月LPR報價持穩:1年期LPR報3%,5年期以上報3.5%,均維持不變,符合市場預期。
2. 2025年7月21日估值:
股債利差估值分位13.5%,股票相對債券吸引力更高;
A股PE分位79.9%,PB分位37.3%,估值處于中等偏高區間;
A股距離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約還需跌34.6%,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還需跌2.5%。
↓ 久聰基金投顧組合,輕松實現資產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