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伏天從7月20日開始,總共30天,是近十年最短伏期。可老輩人說“晚入伏暑熱至”,今年夏至后30天才入伏,算“晚入伏”。晚入伏前期熱量攢得多,太陽曬得久,地面像大火爐,散不了熱。
氣象數據顯示,晚入伏年份多地高溫天數通常增10%以上,華北、華東更明顯。
但今年也有特殊,7月20日入伏是農歷六月廿六,雙數日子,屬“母伏”。
老話說“公伏兇,母伏爽”,這里“爽”不是涼快,是說母伏雨水可能多些。
南方地區母伏年份降雨量比公伏多5% - 10%,不過濕熱天要防家里起霉菌。
更得注意“秋包伏”,8月7日立秋,末伏8月9日開始,立秋后暑氣難消。
秋包伏年份8月中旬全國平均氣溫或高1 - 2℃,南方部分城市或熱到35℃以上。這樣的天氣,對莊稼可是考驗,尤其是三類天災得盯緊。頭一類是高溫,玉米、棉花等作物曬久了,葉子容易打蔫、卷邊。
水稻遇低溫分蘗慢,可今年伏天熱得晚,中后期高溫又可能影響灌漿。第二類是暴雨,雨水一多,地里容易積水,玉米根泡久了會爛,還招蟲子。山區農田要防山洪沖毀田地,平原洼地得趕緊修排水渠,別讓水積住。
第三類是冰雹,伏天地面熱氣往上沖,遇高空冷空氣易成冰雹。去年王莊雹子砸壞西瓜棚,今年種瓜、種棉花的農友,棚架得加固。
老輩人看云識天氣、用草木灰防潮的土辦法有道理,可也得結合科學。現在有自動噴灌能給稻田調溫,防蟲網能擋雨防病害,還有農業保險兜底。但大家別大意,氣象臺說今年伏天高溫天數或少,可暴雨冰雹可能更多。
莊稼收成關系年底菜價,每家每戶都得操心,早做準備少損失。咱農民靠天吃飯,可不能被動等,該動手時就得動。
未來幾天,先檢修排水渠,確保下雨不積水;再檢查棚架,別讓冰雹砸壞。種水稻的留意溫度,溫度低時想辦法保溫;種果樹的,準備好防雹網。
拿不準的,多問問村里農技員,或者翻翻農機站發的抗災手冊。伏天雖短,風險不少,多上心多準備,秋后糧倉才穩當。我個人覺得,老經驗和新辦法結合著用,咱種地心里才更有底。
最后提醒,現在就行動,別拖延,早預防比啥都強。伏天多操心,秋后糧倉穩,農友們,千萬別馬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