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暑交節時間卡得準——7月22日22時06分,正應了“晚上大暑”的老說法。老話說“白天大暑雨連綿,晚上大暑地頭旱”,今年偏就撞上這時候。
農諺準嗎?2018年“晚上大暑”遇臺風,華東氣溫反降1.
5℃,地域差異讓諺語“打臉”。
中科院研究發現,夜間交節地表散熱慢,高溫易扎堆。
今年副高比常年強15%,中東部被“高溫傘”罩住。“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地冒煙”,長江流域早稻千粒重或降5%,黃淮玉米“卡脖旱”風險高。山東果農急了——給蘋果鋪遮陽網,就怕“大暑曬破皮,秋來爛如泥”。
南方城市更難熬:夜溫30℃+,體感42℃,網友說“床板燙得翻不了身”。空調用電占48%,打工人苦笑:“工資一半交電費,命是空調給的。”農諺不是萬能符!
江南準八成,華北僅六成,今年“大暑逢雙日”疊加,高溫概率又往上躥。防旱三件套得備齊:北方快清溝,晚稻避開正午澆水;喝三豆飲解暑,老人別硬扛空調28℃。中央氣象臺把農諺變數據!
“夜間大暑”參數植入模型,秋溫預測準度提了12%。農諺是老祖宗的“氣候賬”——千年觀察攢下的經驗,哪能說丟就丟?科技也在補短板:衛星掃描云層,模型算天氣,老農看天和專家看數據,都為莊稼撐把傘。
明晚22:06,當暑氣撞上農諺,您那兒是“蒸包子”還是“鐵板燒”?曬溫度聊聊咋防暑!農諺不是天氣預報,卻藏著生存智慧。
天變了,人也得變——老辦法加新科技,保收更穩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