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在它前面是小暑節氣,后面則是立秋節氣了。從它們的名字也看得出來,大暑是要比小暑更熱的,這個時候正是“三伏天”的“中伏”前后。
因而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一段時間,也是24節氣中最熱的節氣。同時這個期間降雨也是一年中最多的,所以是“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
大暑節氣到了,而在民間有一句諺語“不怕大暑連天雨,就怕大暑晴一日”,說的是什么意思?大暑節氣下雨才好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不怕大暑連天雨,就怕大暑晴一日”啥意思?
農民是靠天吃飯的職業,可是在過去又沒有像今天這么先進的專門預測天氣的科技。為了方便農民安排農事,古人就把長期生活觀察的經驗總結成為了農諺,其中就一代代在農民之間口口相傳。
而這句農諺也是老祖宗的經驗總結,它的字面意思是說,即便是在大暑節氣的時候,出現了連日的陰雨天氣也沒有什么好擔憂的。但如果在大暑節氣當天是晴天的話,那就比較麻煩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因為古人根據經驗觀察發現,在大暑節氣的時候一般雨水是比較充足的,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雨水最多的就是在夏季了,特別是集中在大暑節氣前后。
而如果在大暑節氣的時候下雨了,那預示著當年的雨水很充足,這也是一個好兆頭,順應了節氣。就算是在大暑節氣后面出現連天雨也不用擔憂,因為在民間還有著“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即大暑節氣期間雨水多,預示著糧食都會豐收。
可如果在大暑節氣當天是晴天,那就不是好兆頭,往往預示著后面的雨水少,還容易出現旱情。
在民間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大暑有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吃水愁”等說法,都是說大暑節氣當天是晴天,后面就容易出現干旱少雨,而農作物就容易受旱而影響產量。
大暑節氣下雨有啥說法?有沒有道理?
其實吧,老祖宗的這句農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到了大暑節氣的時候,一般雨水是比較充足的。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形容的就是大暑、小暑期間的雨水很多。
還有古人把大暑也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其中的第三候就是說此時大雨比較多。而且在大暑節氣期間如果多下雨,這樣對農業也確實是非常有利的。
因為在大暑節氣以后,氣溫是最高的,而農作物生長也是最旺盛的,強光照、高溫度,對農作物的生長都是有利的。而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也是需要水的。
同時強光高溫導致土壤的水分蒸發也很快,這樣對農作物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如果在這個期間多下雨的話,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而農作物生長旺盛,自然就為其豐收奠定了基礎。
相反,如果這個時候出現持續的干旱少雨天氣,那高溫就已經讓農作物受不了了,如果還持續不下雨,那土壤也沒有了水分,農作物就受旱而影響生長,生長會被旱死了,自然產量嚴重受到影響,生長會顆粒無收。
編后語
在古代就是因為灌溉技術很落后,出現了旱情農民也沒有辦法,所以一旦遇到大的旱情,農作物大量絕收。
不過農作物的收成好壞,不光是看雨水,還要看大暑節氣期間的溫度,在民間則有“大暑不暑,五谷不結”,另外還有“大暑無酷熱,五谷多不結”等,都是說如果大暑節氣本該炎熱,但卻不怎么熱的話,那農作物的收成也不好。
另外通過大暑還能預測秋季來的早晚,比如“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大暑展秋風,秋后熱到狂”等。這些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有些年輕人都說它們過時了,但小編認為古人傳下來的這些農諺,多數還是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