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真的是太熱了,仿佛從端午節開始,便熱起來了,臨近小暑時,便猶如進了三伏天一般,給人以潮熱悶濕之感。今年的三伏天要比往年都來得遲一些,不過再遲也必定會在小暑入伏,而在頭伏的第3天,便進入了大暑節氣,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里,地表吸收的熱量與散掉的熱量差還會繼續拉大,加上暖濕氣流活躍,高溫,多雨,潮濕,悶熱將成為主要基調。
隨著大暑的到來,暑熱到達極致,“悶熱交蒸”的模式自動開啟,人們深感疲乏倦怠,沒有食欲,輾轉難眠,沒有精神……各種不適之感讓人倍感難熬,“苦夏”二字在此變得形象具體化。所以人們現在最盼望的莫過于大暑趕快過去,快點迎來立秋節氣。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各有六個節氣,而大暑為夏季的收尾,之后便是立秋,為秋季的起始。節氣是人們根據太陽在黃經的運動規律而制定,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其運動到黃經135度時,正是立秋交節的時間。秋者,是禾谷類作物長成的時候,因此其代表著收獲。此后雖然屬于秋季,但自然氣候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即使在立秋后,暑熱依然未散,往往還會出現“秋老虎”天,而且此后還有一個帶“暑”的節氣,也就是處暑,屆時的天氣依然炎熱,不可忽視。
今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從陽歷上來看,立秋是在每年的8月6-9日,是相對固定的,但實際上,民間一直有立秋早晚之說。雖然節氣是參考陽歷而劃分的,但其也是傳統農歷的重要部分。所以節氣來得早與晚,通常是根據農歷時間來區分的。由于陽歷與農歷各自制定的依據不同,二者一直存在著時間差,因此陽歷中的時間所對應的農歷日期是一直在變化的。
眾所周知,農歷依照月相周期而制定,每月時間約為29.53天,在此基礎上乘以12大概是354天。而陽歷參考地區繞太陽運行的周期,一次為365.24天,二者之間大約相差11天,所以每隔三年,基本就會差出33天,相當于一個月,這樣便會使農歷與自然脫節,而不能準確地指導農耕。為此人們便想出了增加閏月的方法,在農歷中補充一個月,來平衡二者的時間差。也正因如此,每年立秋的農歷日期便會有早或晚,并且早晚之間相差的還不少。
通常情況下,立秋往往是出現在農歷七月,且一般是在上旬。民間區分立秋早晚的方式之一也是如此,若是趕在農歷六月則為早,而若趕在七月中旬,則為晚。
而今年是比較特殊的情況,是有閏月的年份,且是閏六月。而且今年的立秋恰好就在閏六月當中。那么今年立秋是早還是晚呢?依照規定,立秋逢六月時為早,而今年則是到了閏六月十四,是在六月的下一個月,且已經到了中旬,所以也是比較晚的情況了。
當然民間還有一種劃分方式,便是依照立秋交節時間點來看,以當天的12點為分割線,在此之前為早,之后為晚,今年交節是在13:51:19,因此也屬于晚立秋。
立秋后會很熱嗎?
根據民諺的說法“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當然冷颼颼和熱死牛都是夸張的說法,人們以此來形容,目的在于更加清晰地對比出立秋的早與晚對于氣候的影響。今年的立秋來得比較晚,所以依照民間來看,可能秋后依然暑熱不減。
其實今年立秋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秋包伏,立秋后的第二天(8月9號)才開始進末伏,而且整個末伏都在立秋當中,俗話說“秋后一伏,熱死老牛”,立秋以后,在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之下,秋陽肆虐,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依然比較高,有“立秋正當暑”之說,炎熱的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從今年來看三伏天恰逢閏六月,依照民諺有“伏在閏月雨不休”的說法,或許立秋以后降雨會比較多,也就意味著高溫與高濕所帶來的悶熱之感依然會比較明顯。
綜上所述,今年屬于“晚立秋”,而且遇到閏六月,所以立秋后大概率依然高溫不減,且悶熱的天氣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我們要早做打算。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關注,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